应对财务造假新花样 投资者如何精准识别陷阱?

内容摘要  证券日报记者 田 鹏近年来,个别上市公司的决策者,为追逐个人利益、满足业绩考核指标或为获取更多融资机会等,在财务报表上打起了“歪主意”,并呈现出从单纯利润表操纵转向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联合操纵、从单纯财务报表造假转向交易造假等特征。一旦这

联系电话:400-962-3929

  证券日报记者 田 鹏

  近年来,个别上市公司的决策者,为追逐个人利益、满足业绩考核指标或为获取更多融资机会等,在财务报表上打起了“歪主意”,并呈现出从单纯利润表操纵转向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联合操纵、从单纯财务报表造假转向交易造假等特征。

  一旦这些造假行为东窗事发,便会给广大蒙在鼓里的投资者带来惨重损失。以证监会2月28日通报的东方集团财务造假案为例,在阶段性调查进展情况公布后,截至3月14日收盘,公司股价较3月3日前股价已“腰斩”。

  那么,投资者如何能识破上市公司造假,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证券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举报 收藏 打赏
今日推荐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