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爱读书的文化隐喻

内容摘要刘少华6月26日凌晨,知名公益人陈行甲发布了一条标题为“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视频,引发关注。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河南濮阳的建筑工人,今年快60岁了。他的日常工作是搬钢筋、打混凝土,当天休息,便来此看书。视频中的他满脸皱纹,神情中略

联系电话:400-962-3929

刘少华

6月26日凌晨,知名公益人陈行甲发布了一条标题为“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视频,引发关注。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河南濮阳的建筑工人,今年快60岁了。他的日常工作是搬钢筋、打混凝土,当天休息,便来此看书。视频中的他满脸皱纹,神情中略带凄苦,显然生活不易。但他衣着朴素而整洁,脸上始终带着友善、淳朴的笑容。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希望,令人动容。

当60岁的建筑工人带着满身的混凝土气息走进图书大厦时,这个看似平常的阅读场景却构成了当代中国一个动人的文化隐喻。

在这个快节奏、物质化的时代,知识的力量常被一些人忽视,“读书无用论”也时有市场。在多数人眼中,建筑工地与图书大厦仿佛是两个隔绝的世界:前者是汗水与尘土交织的生存场域,后者是思想与文字构筑的精神殿堂。然而,这位建筑工人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用行动证明求知欲从不被身份、年龄或职业所禁锢。当钢筋与水泥构筑起城市的骨架,书籍则为心灵浇筑精神的基底。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更是跨越物理空间的精神突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跨越阶层、超越困境的价值。

在数字时代的信息洪流中,这位工人的阅读选择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当碎片化阅读蚕食着人们的专注力,当算法推送不断强化信息茧房,他依然保持着对系统性知识的敬畏与追求。这种阅读态度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不被浮躁的风气所裹挟。建筑工人选择在休息日沉浸于书海,恰是对抗这种信息泛滥与智慧贫乏的无声宣言。

这位建筑工人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或许正是因为它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对精神家园的集体乡愁。在钢筋与书页之间,他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着生活的重负与心灵的飞翔。这种精神追求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维度的拓展。

当这位建筑工人用粗糙的手指翻开书页时,他不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书写一种可能的生活样态。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读书无用论”的否定。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劳动者的精神追求,更是一种跨越物质局限的生命尊严。或许,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多少人拥有万卷藏书,而在于有多少人像这位建筑工人一样,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对知识与思想的本真热爱。在钢筋与书页的交响中,我们听到了人性最为动人的旋律。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举报 收藏 打赏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