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语言优美,情感丰盈,意象新鲜,但有时晦涩难解。从阅读角度看,“晦涩”是现代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然而,这晦涩无论是源于特定的表现方式,抑或对诗之新奇的追求,还是对“何以为诗”的定位,一首好诗不可能仅表现在晦涩,而必须值得深入阅读,让读者在认知与想象的主动参与中,发现晦涩中那复杂的诗意,充裕的内涵。
“诗人读诗”栏目邀请几位诗人,每周细读一首现代诗。这样的细读是一种演示,更是一种邀请,各位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品味现代诗的一些方法及其自由性,进而展开自己对现代诗的创造性阅读。
第九期,我们邀请诗人蓝蓝,和我们一起赏析简·赫斯菲尔德的诗《她嗅入那味道》。
撰文 | 蓝蓝
简·赫斯菲尔德(Jane Hirshfield),美国当代女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中译作品有《诗的九重门》《十扇窗》《我只要少许》《美,无法言说》等。
本期诗歌
她嗅入那味道
作者:简·赫斯菲尔德
译者:史春波
正如一个盒子的正面念及它的两边
和背面,
生者的哀伤
念及死者的悲痛。
就像
一个女人来到飞机场
迎接来自她曾久居之地的飞机。
她站在出口处张望
但手持护照的乘客中没有她的熟人。
她只是嗅入他们衣服上的味道。
诗歌细读
中秋将至,外地的人想必都从四面八方匆匆赶回家了。
一轮明月高照,象征团圆。团圆,就是没有缺席的人,所有亲人都在身边,当然是个重要的日子。除了中秋节,在中国,春节和元宵节也是团圆的节日。团圆为什么重要,不说各位也知道。不过,这样的节日永远有人欢乐,有人惆怅悲伤。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写过《中秋夜》:“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杜甫也写过中秋:“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说的都是人在异乡、与家人不能团聚的哀伤思念之情。
查了一下,东南亚和日韩都是有中秋节的,非洲的坦桑尼亚有公历九月九的“月圆节”,其他国家和地区团圆的日子大概都在新年或圣诞。节日是特殊的日子,那些你曾深爱过、留恋过又失去过的某地或某人,都是你心灵巨大的缺口。明月和别人家团圆的欢笑,只能让你的心、让你的思念像大地撕裂的伤口般越发难以愈合。
今天介绍的这首诗是美国女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作品。她1953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环境保护的倡导者,现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院士,所获奖项包括全美诗歌中心图书奖、古根海姆与洛克菲勒基金、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与美国诗人学会奖金等。简曾在旧金山禅宗中心学习,至今保持禅修的生活习惯。疫情前我在北京第二次见到她时,约她在王府井一家饭店见面,才知道她是素食者。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曾说:“简·赫斯菲尔德是最贴近我心灵的诗人。”读了她的这首诗,相信我也看到了她那颗敏感又充满柔情的心灵。
和平日的解读不同,这首诗我们从后半开始分析。诗人写了如下一个场景:
一个女人来到机场,迎接一架即将着陆的飞机,这架飞机从她以前居住过很久的地方飞来。飞机降落了,从接机口陆陆续续走出来很多人,她在出口处张望着,但是,那些拿着护照和机票的乘客中并没有她认识的熟人。也就是说,她到机场并不是来接什么人,“她只是嗅入他们衣服上的味道。”这首诗以这句话作结。
从这架飞机上下来的人,他们的衣服上还带着出发地的气息——那里土地的气味,河流的气味,草木和厨房的气味,某条街道的气味,经过她记忆中某个人身旁时的气味,人们呼吸时的气息,以及混合了诗人曾在那里生活而留下的熟悉的、思念时令人泪涌的气味。在人来人往的机场,在无数陌生人中间,一个女人专门来此,默默吸入来自远方的气息。这气息里有她的思念,有悲伤,有爱恋和无以言说的感情。
梵高画作《星月夜》,1889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人,因为某种缘由,做一些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之事。但请读者注意,这件事是诗人举的一个例子,在第三段的第一行她明确说“就像”,就像一个女人去机场深嗅那些气味一样,为的是阐释说明本诗开头的两段诗——
正如一个盒子的正面念及它的两边
和背面,
生者的哀伤
念及死者的悲痛。
盒子是六面体,无论盒子长宽高如何,都有十二条边和六个面,缺少任何一面,它都不是完整的。一只手的五根指头,一个家中的父母孩子,都是互相关联、缺一不可的。那些团圆日子里没有回家的人,弥留之际等待亲人见最后一面的老人,欢乐幸福时刻想与亲人、心上人分享这一时刻的人……都是思念、等待另一个人的人。不过,我还要再次提醒,诗人提到盒子,依然是一个例子,她分明写了“正如”这个词。我们看她接下来写到的“生者的哀伤/念及死者的悲痛”。显然,生者的所有哀伤、悲痛,全都来自与其有关的死者。失去了某个至亲之人,生者的生命与生活的一部分,也永远被死者带走了。
由此看来,这首诗的关键在于“完整性与缺失”。没有生命的完整性,也就没有生命意义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但是,什么才是完整?诗人仅仅是在写一个失去亲人的人的悲哀吗?既然她例举了盒子的六面,又例举女人去机场深嗅远方的气味,那么生者念及死者的哀伤我认为同样也是个例子。我是说,她绝非仅仅在写一个人对失去亲人的悲伤。这是因为,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单独拥有生命的完整。一个人与家人、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一个情感意义上的祖国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一个太阳系与其他的星系……这一切,都像是盒子的一面思念它另外五个面,一个人思念他者或他地,也是在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只能在与他者、与万物的关系中存在,换言说,“人是关系中的存在”。你要相信,没有哪个人与你没有关系,没有哪场正在发生的灾难与你无关。明白这首诗将一个人引向他者,以及对他者的想象,这对理解简·赫斯菲尔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从盒子写起,以一个女人嗅闻气味结束,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强烈的情感,甚至可以说语调平淡,但仅仅一个赶赴机场只是为了去闻一闻远方来人衣服气味这个场景,就足够激烈。这是因为,与高烧的大脑拉开距离,克制地写一首诗,并非代表热情消失,因为诗人下笔时,他们的眼睛和墨水都是湿润的,而所有压抑着的情感需由读者参与才能得到完全的释放,一首诗才最终得以完成。你瞧,即便是这首诗,也需要他者。
译者史春波介绍,简·赫斯菲尔德的写作大多取材于她周围的事物,在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里提取哲思,从厨房、锅和睡袍,远至异国他乡、别人的命运,乃至广袤的宇宙。因此学者杰西卡·扎克评价她的诗是“集体失明的解药”,而米沃什更是称赞她“满载对众生苦难的深切同情”,便是这首诗中所写“一个盒子的正面念及它的两面及背面”,而你我又何曾不是心中有惦念牵挂的人?若有人读了这首诗后能够由己及人、关心更多他者的命运,我想这一定也是作者的心愿吧。
《我只要少许》
作者:简·赫斯菲尔德
译者:史春波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1月
作者/蓝蓝
编辑/张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