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全球科技共同体怎么建?浦江创新论坛提供新方案

内容摘要9月20日至22日,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浦江创新论坛”的明灯再次亮起。“共享未来体验区”,虚实交织的黑科技如磁石般吸睛;青年创新讲坛上,演讲的青年科学家神采奕奕;分论坛现场,远道而来的科学家们聚在一起,聊不完的科学议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

9月20日至22日,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浦江创新论坛”的明灯再次亮起。“共享未来体验区”,虚实交织的黑科技如磁石般吸睛;青年创新讲坛上,演讲的青年科学家神采奕奕;分论坛现场,远道而来的科学家们聚在一起,聊不完的科学议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等,共同刷新全球科技朋友圈的信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同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已连续举办18届,成为前沿科技展示窗口、区域高端对话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纽带。今年的论坛,聚焦“全球科技共同体”议题,吸引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机构550余位嘉宾出席,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均达历届之最。

今年论坛有哪些亮点?如何推动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且看大江东记者来自一线的观察。

共享创新,中国实践给世界答案

“今年首次线下参会,弥补去年无法到场的遗憾。”9月21日下午,站上Youth HUBS青年创新讲坛,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徐涛既兴奋又紧张。作为两次参与医疗援助柬埔寨的青年科研人员,他的医术和发明给当地带去了科技“福音”。

徐涛说,在柬埔寨,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率很高。2017年,他第一次援助柬埔寨时就把微创手术技术引入金边的王家军总医院,帮助该医院在这一领域建立了学科优势。

2024年第二次援助柬埔寨时,徐涛带去了自己最新转化成功的科研成果——精巧灵活的便携式超声机,使手术过程更加精准和安全。在此基础上,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侯立军从千里之外的上海远程指导,徐涛完成了柬埔寨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脑出血治疗手术。

手术中的困扰也让徐涛萌生了研发便携式超声机的想法。神经外科手术要切开正常组织才能到达深部的病变,为此要求精确的手术路径,稍有偏差,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损伤正常脑功能。

青年科研人员在青年创新论坛上交流。

“外科医生都需要一个‘透视眼’。既往我们大多使用神经导航等设备,但这些设备是基于术前的影像扫描,无法根据术中的变化提供实时反馈。”徐涛以汽车驾驶导航类比,“开车有了二维地图导航,方向更清楚,但它无法告诉你哪里堵车,前方是否有行人横穿马路。而今的导航,能结合实时路况,行车实现边行进边修正路线,既精准又安全”。

徐涛以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把“B超机”变成手术中的“实时路况导航”。他带领团队把B超探头“变小”,通过一个小孔进入颅内,不仅能实时反馈病灶和血管情况,而且整个设备通过USB接口就能和电脑、平板甚至手机连接,不需要搬笨重的机器,真正实现了“便携式导航”。

2023年,徐涛参加上海市春昇杯医学创新大赛,这一发明获奖并很快完成了技术转化,2024年得以带到柬埔寨应用,之后又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的医院推广。

“这些设备与理念来自于临床医生,接地气,简单、便携、低成本,能惠及更多民众。”徐涛理解的科技共同体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责任。“它意味着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科技创新相互帮助、共享科技创新的成果,共同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

徐涛的创新故事引起座下同行们的共鸣。这个专为青年科研人员设置的讲坛,办了数届,有数十位像徐涛这样的青年科研人员站上讲坛,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故事,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青年人总是创意无限,活力四射。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国创新的活力和未来发展的澎湃动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与实践备受关注。浦江创新论坛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创新、借鉴中国经验的重要窗口,也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科研创新领域,中国占据着特殊的位置。”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化学与地球科学分院学术秘书长阿列克谢·特鲁哈诺夫在主论坛演讲时表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已与中国合作建立20多个科研中心、实验室。未来,还要构建科研潜能高度集聚的科研网络,打造跨国多学科合作共同体。”

信任合作,凝聚全球科技治理共识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突破不断,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科技治理难题,需要全球共同研究解决。然而,地缘政治分歧,使得国际科技合作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避免少数国家将科技合作政治化?如何防止科技鸿沟加大不平等?如何确保科技向善、更好造福人类……这些成为科学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浦江创新论坛的意义更加凸显。与会的多位外宾表示,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让各国科技界人士能够坦诚交流、增进互信、寻求合作。

在论坛期间举办的第二届中瑞工程院创新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瑞士两国工程院的近20位院士。瑞士工程院院长贝努瓦·杜比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他表示,中瑞两国在工程科技领域高度互补,此次论坛不仅是思想的深度交流,更是推动合作项目落地的重要契机。“仅见面和交谈还不够,需要行动起来,可以从小项目开始合作,建立互信”。他期待双方在智慧健康、居家医疗和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

事实上,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科研合作已经起锚。论坛开幕当天,一场令科学界瞩目的“结盟”在上海一锤定音。作为今年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介观脑图谱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成立,并发布“联盟白皮书”。此举标志着科学界正式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将启动全球范围内的灵长类脑图谱研究系统性合作。

外宾在浦江创新论坛体验新技术产品。

该联盟吸纳了来自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名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海南大学、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美国哈佛医学院、德国马普学会、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60余家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信任、合作,共同的科学目标,把他们聚合到一起。

“神经科学家善于创造新的学术词语缩写,但很多缩写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有时候同一个术语因为用来描述不同的物种的脑部,甚至有了27种不同的缩写。”联盟成员、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乔治·帕克西诺斯在论坛报告中呼吁,神经科学界需要对缩写进行有效果的管理。而由中国发起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将让科学家们用同一“科学的语言”超越国界,有效解决帕克西诺斯教授的困扰。

“在健康领域不存在国界之分,没有所谓‘中国健康’‘德国健康’或‘美国健康’,人类健康是全球共同目标,国际协作与跨界合作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德国科学院院士罗兰德·艾尔斯的一番话或许能代表全体与会科学家缔结全球科技共同体的共同意愿。

概念验证平台首进会场,

打通原始创新“最初一公里”

去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上,100亿元规模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设立,一年之后,这项耐心资本已经扩大到150亿元的规模。如果把耐心资本和创新机制视为科技创新的阳光雨露和土壤,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完成“从1到10再到100”的艰难跨越。那么,概念验证将创新概念和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成果,就是这一跨越过程的“最初一公里”。

过去一年,上海聚焦关键环节,谋划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前不久,上海推出相关方案,将概念验证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创新布局和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以有效降低未来产业创新成果的转化风险与研发成本。

本次浦江创新论坛上,6家面向未来产业的概念验证平台将借助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的舞台首次集中亮相,涉及脑机接口、基因编辑、集成电路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等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不仅具备深度技术验证、商业验证能力,同时也提供资源对接、孵化支持等全链条服务,希冀形成世界级的创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马浩然研究员团队,是脑机接口概念验证平台入孵团队,概念验证平台对这个创新团队来说,最大的助力就是链接资源,“比如脑机接口最重要的落地前端就是临床,验证平台能链接很好的医疗机构资源,对加速我们的临床转化需求很有帮助”。

观众在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现场与机器人互动。

“科研成果经过概念验证后,企业可以更放心大胆地投入。我们在论坛上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告诉大江东记者,他们与这些平台孵化的创新团队的合作,能让自己的产品能够整合全球最优技术,更好地服务全球市场。

不仅为最前沿的科技设展,还把最新的科研实践、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搬进会场。每年的浦江创新论坛都有新动作,体现出这个论坛一贯秉持的开放、创新、包容的办会理念,也再次引发与会嘉宾的思考与共鸣。

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参与圆桌讨论的几位科学家一致认为,浦江创新论坛是促进全球科技共同体交流、分享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国际合作与跨境数据分享提供实践机会。我们需要建立更多这样的国际化科研平台,聚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推动跨境数据分享,促进跨国科研合作,利用多元性思维解决科研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