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北京海淀区1900余家人工智能(AI)企业的集群崛起,到中小学课堂里 AI教育的场景落地,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通过知识产权转化与企业携手攻关,催生出一批贴近用户的AI成果,而 AI与教育融合,直面传统教育痛点,为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生态构建提供不竭动力。本版从高校成果转化促 AI产业发展与 AI赋能教育实践两个维度,勾勒出 AI技术赋能实体、服务民生的生动图景,也为我们观察科技创新的落地应用提供了鲜活视角。
AI赋能教育“智”变
儿童与“小睿”教育机器人互动。采访对象供图“京娃”智能体系列服务学生成长。采访对象供图今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实施,人工智能(AI)科技正以精准化、场景化的创新应用,为北京市教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智能体,到精准适配学习需求的教辅课程,再到整合全域资源的智能地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展现了 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京娃”智能体焕活力
作为2025年启动培育的“教育科技新物种”,“京小健”与“京小壮”是“京娃”系列虚拟智能体的明星产品,北京市教委希望借此让 AI真正扎根校园场景、服务学生成长。
多年来,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信)联合首都体育学院共同推进“京娃”智能体研发。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京娃”智能体的技术逻辑:“我们以‘平台+终端+服务’为核心架构,搭建的身心健康大模型,关键在于打通‘家-校-社’数据链。比如,通过校园智能摄像头、可穿戴设备采集学生体测数据、课间运动数据,结合家庭端上传的居家运动打卡、睡眠记录,再对接全市2.4万个运动场地的实时开放信息,形成覆盖‘测-练-评-荐’的全周期服务闭环。”
针对中小学生课间15分钟场景,“京小壮”聚焦无感监测与智能干预。其久坐率识别系统采用轻量化多模态大模型,通过教室内已有摄像头,实时分析学生坐姿、静态停留时长,一旦识别“久坐风险”,立即向班主任推送提醒,并在教室交互大屏播放趣味热身动画;课间趣味运动系统则搭载动作捕捉算法,实时纠正学生跳绳、拉伸等动作的标准度,同步统计班级运动数据生成“活力榜”,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作为“京小壮”的参与研发单位,北京尚睿通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尚睿通)在教育延伸场景发力,其研发的“京小壮教师智能体服务平台”,能对学生课间社交互动、活动参与度等问题进行数据建模,生成班级健康周报——不仅包含运动时长达标率、坐姿异常人数等基础指标,还会标注社交互动较少学生名单,并推送团体游戏建议,帮助教师精准干预。其推出的教育机器人“小睿”,集成美育、心理、答疑功能于一体。
“在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试点时,我们的教育机器人曾因意外摔倒引发学生写信慰问,机器人‘康复’后还向学生回信。”尚睿通运营总监马亚洁表示,“我们希望教育机器人不只是监测工具,更是连接学生、教师、家长的‘情感纽带’,让课间15分钟既有教育价值,又有温度。”
AI教辅助力高效学习
面对“千人一面”的教学困境,AI教辅定制与全学段课程覆盖的切入,用技术打破传统教学边界,让个性化学习触手可及。
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 AI教辅支持系统,核心突破在于三端联动与三流打通。该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构建‘PC端+APP端+硬件终端’的服务体系,打通了学生数据流、名师知识流与资源供给流,通过AI分析学生作业错题,自动定位薄弱知识点,比如多次做错‘二次函数应用题’,系统会推送名师解题思路视频、同类练习题,还关联教材对应章节,形成‘诊断-学习-巩固’的闭环。”据试点数据,该系统帮助学生平均缩短无效刷题时间30%,教师批改效率提升50%,让“一人一辅”从口号变为现实。
北京猿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猿力科技)研发多款覆盖全学段的 AI教育产品,围绕相关产品,拥有专利160余件。此次公司协同北京市教委,打造覆盖全学段的 AI课程“全家桶”——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该课程构建“感知探索-理解应用-开发创造”的三阶螺旋式学习路径,包含小学到初中10门课程、160节课,60%以上为动手实践环节。猿力科技工作人员举例说:“比如‘AI复原文物老照片’项目,学生需要先学习图像修复算法原理,再通过平台工具实操,将模糊的老照片修复清晰,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掌握技术逻辑。我们不搞‘超前教育’或‘碎片化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 AI、会用 AI。”
为降低学校开课门槛,猿力科技还提供“智能双师”模式——AI教师负责基础知识点讲解、作业批改,线下教师专注个性化辅导,即使偏远地区学校,有“一块大屏”就能开课。同时,公司推出 AI软硬件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区域墨水屏版本作为“AI+教育”入口级基础设施,进行规模化部署。
在北京市平谷区试点时,教师智能批改覆盖率达60%,学生日均自主学习时间增加15分钟;单校学习空间版本则能在30天内将普通教室升级为智慧环境,配套百余种 AI工具,满足学校创新需求。目前,该课程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216个区县,服务超200万学生。
四维智能支撑优质服务
家长想为孩子报一门兴趣课,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了解到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周边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口碑和师资力量一目了然,帮助家长快速完成决策。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移动)研发的首都教育新地图,以 AI与地理空间技术为核心,构建“学习圈、运动圈、文化圈、消费圈”四维智能生态圈,让优质教育服务“就在身边、随到随用”。
“我们依托 Web3.0、元宇宙、区块链技术,打造去中心化的多智能体协同网络。首先整合跨行业、跨领域的教育资源数据,包括学校信息、培训机构‘白名单’、图书馆藏书、体育场馆开放时段、研习点活动安排。再通过 AI大模型对数据分类建模,形成四大功能圈:学习圈推荐周边课程、合规辅导机构,运动圈显示体育场馆免费时段,文化圈包含少年宫、博物馆实践活动,消费圈推送教育类优惠产品。”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张鹏介绍,未来,公司还将接入博物馆研学、社区教育课程等资源,让四维生态圈实现“按需匹配、全程服务”。
张鹏表示,中国移动高度重视专利布局,将其视为巩固技术优势、推动教育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围绕 AI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智能匹配算法、元宇宙教育场景构建等领域,该公司均进行了专利布局,为后续拓展教育服务场景、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筑牢根基。
当下,AI科技正以“全场景、全链条、全维度”的创新,推动教育产业从“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跨越。“这些创新成果立足教育痛点,是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方案。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 AI与教育深度融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科技动能。”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本报记者 叶云彤)
(编辑:刘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