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领域 以“帽”取人何时休

内容摘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帽子”治理写入其中,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彰显国家重塑科研生态的决心。 然而,记者近期调研发现,各部委、地方、高校推出的各

联系电话:400-962-3929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帽子”治理写入其中,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彰显国家重塑科研生态的决心。

然而,记者近期调研发现,各部委、地方、高校推出的各类大小“帽子”,仍是科研人员头上的“紧箍”。“帽子”不仅象征荣誉,更异化为学术晋升、资源分配的首要标准,导致部分科研活动围着“帽子”转。

资源差距巨大

科研人员“不得不争”

“45岁危机”在科研圈广为流传,许多人才计划对年龄设限。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获得各类创新人才计划,是科研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45岁之前,不少科研人员都在想怎么能拿到‘帽子’,而不是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是有意义的课题。”天津一家科研院所的专家说,如今前脚后脚都是“帽子”紧逼。“现在连45岁后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方向了,是因为前后都有别的‘帽子’在招手。”

“帽子”作为荣誉性称号,是国内学术界对人才称号的俗称,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帽子”逐渐与薪酬待遇、职称、科研资源深度捆绑在一起,演变成资源分配和评价的“金”标准,甚至是驱动一系列学术利益的核心工具。

科研人员疲于奔“帽”,源于“帽子”关系重大。业内普遍共识,一旦评上高级别“帽子”,资源就会大量涌入,而普通科研人员很难获得足够的支持。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在起步阶段就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不得不为了追求“帽子”而放弃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方向。

“有帽子”与“无帽子”导致资源差距被拉大。学者戴上高级别帽子后,不仅意味着学术权威,还更有机会获得更多项目资源、更好科研条件。相比之下,普通教授或青年学者则面临资源不足、申报难度大的窘境。

“现在帽子就是通用粮票。”武汉一高校受访者说。“帽子”与太多利益强关联,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其作用有偏离初衷的倾向。甚至,有些科研人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帽子,还要考虑“隐形帽子”。一家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无奈地说,申请一些项目,除了看基本条件,自身实力和所在团队平台非常重要,也得看带头人有没有院士等,潜在“帽子”竞争也很激烈。

近年来,有关部门也尝试为“帽子热”降温。国家基金委将“杰青”“优青”更名为A、B类项目,意在弱化人才标签,破解长期存在的“帽子化”问题,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研究本质。

基础研究受冷

学术会议“混圈子”

为了争取这些所谓的“帽子”,部分科研人员各显神通,出现各种怪象。

基础研究受“冷遇”。在一些单位“帽子”是重要考核依据,导致有的青年学者过度追求短期内可见的学术成果。热门领域容易发文章、拿经费,一些高校和教师就会集中资源和精力追逐热门领域,却忽视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导致科研浮躁。

学术风气被扭曲。“唯帽子”导致很多人为了多发论文、多接课题增加履历,而变得“迫不及待”。比如在某阶段有了科研进展后,明明可以走下去,却要“赶时间”结束课题,“灌水”发文章,科研变得“功利化”;或是在非本专业领域发表低质量甚至虚假的论文。

价值导向偏离。“我们很多老师,不是在被评选,就是在评别人的路上。不是在申报,就是在升迁。”湖北一高校原负责人说,国内的学校同仁在一起交流,聊的就是学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杰出青年,拿了多少项目,可见“帽子”攀比之风盛行。

一些青年学者为获评,精力用于“功夫在诗外”——与大咖搞关系、频繁参会作报告,以寻得“圈内”支持。一些学术会议更多地成为社交场所,学术交流反而被弱化。

完善评价体系

让“帽子”回归本质

“帽子”治理,治理的是“帽子”的异化问题,其本质是对科研生态的重塑,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天津一家科研院所相关负责人建议,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转变现有的单一考核模式,减少对人才称号的过分依赖。针对不同岗位和学科特点,制定更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例如,对基础研究学者,应注重原创性和长远影响;对应用研究者,应重点考量实际成果的转化价值。构建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单纯发论文、认头衔、看“帽子”等单一评价的局面,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单纯以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不拿帽子与资源挂钩。有受访者认为,国家基金和高校资源分配中,应降低“帽子”的权重,转而提升项目质量和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标准,对“帽子”持有者与普通学者的竞争设置平等门槛,以减少资源分配的两极化。

东北某高校青年教师称,高校的排名不应把有多少“帽子”作为评价标准,社会上应形成给“帽子”降温的氛围,让其回归荣誉称号本身。

人才评价和选拔应体现灵活性,避免“一刀切”导致拔苗助长或同维度“内卷”。

重庆商报综合经济参考报、财经网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