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验终结百年前争论:爱因斯坦错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无法被同时观测到

内容摘要IT之家 7 月 31 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物理学家近期进行的一项量子力学实验,解决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物理学界争论,证实了爱因斯坦的观点是错误的。该团队进行了一项理想化的著名双缝实验,确认了光子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双重特性

联系电话:400-962-3929

IT之家 7 月 31 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物理学家近期进行的一项量子力学实验,解决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物理学界争论,证实了爱因斯坦的观点是错误的。该团队进行了一项理想化的著名双缝实验,确认了光子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双重特性,但这两种特性永远无法同时被观测到。

爱因斯坦在 1927 年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他认为光子仅通过双缝中的一个,并会对该缝产生微小作用力(类似鸟飞过拂动树叶),提出可同时探测这种力与干涉图案,从而同时捕捉光的波粒二象性。然而,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当时利用量子不确定性原理反驳了这一观点,认为探测光子路径会消除干涉图案,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此后多项双缝实验版本在不同程度上证实了玻尔的量子理论。

为了将这场历史性的争论搬进实验室,由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教授带领的 MIT 团队并未采用传统的带物理狭缝的屏幕,而是利用激光束将一万多个超冷原子排列成一个完晶格,每个原子充当一个单独的、孤立的狭缝。通过让微弱的光束穿过这些原子,他们能够精确测量光的粒子特性与波动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的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明确证实了玻尔的观点是正确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收集到的关于光子路径的信息(粒子性)越多,其波的干涉图样就越不明显。

克特勒教授表示:“爱因斯坦和玻尔可能从未想过,用单个原子和单个光子进行这样的实验是可能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将一个理想化的思想实验付诸实践。”

IT之家注意到,这一发现正值一个特别的时刻,联合国已宣布 2025 年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IYQ),以纪念量子理论诞生 100 周年。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