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观察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某地地铁步梯和扶梯之间的玻璃,有些是非透明的磨砂玻璃。记者走访发现,当地地铁只有部分站点采用了该设计。对此,当地相关单位回应称,此前根据乘客反馈意见,对部分站点扶梯和步梯之间的栏杆玻璃进行了磨砂处理,防止乘客在步梯上行走时走光,后续会考虑在其他站点普及。
作为拥有超700公里运营里程、日均客流超600万人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当地地铁对乘客需求的敏锐捕捉和积极回应,无疑体现了公共空间改善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在推动城市治理进程中,这样的视角是必要的。
尤其是在靠近南方的城市中,一年中高温天气较多,夏季乘客着装较为多元。而在地铁站内,步梯与扶梯之间形成的垂直高差,确有造成部分乘客“走光”的风险。通过对玻璃进行磨砂处理,能够简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涉事单位的这一做法赢得了不少网友认可。
然而,不少网友在表达认可的同时也不免提出疑问:这样涉及乘客个人隐私的问题,为何会在初始设计中被忽略?以至于现在要花费经费加以改善。其中所暴露的设计理念问题,也当引起相关方面的反思。
事实上,国内不少城市的地铁站点内,步梯与扶梯之间的“栏杆挡板”材质都并非透明玻璃,而是不透明的金属。这样的设计,从一开始就顾及了乘客的隐私问题,在根源上规避了“走光”风险,不必再等到乘客反馈意见时再更正。如果从成本控制角度看,这样的做法也少了后期因磨砂处理所产生的费用。
因此,涉事单位及时倾听公众意见,对相应的问题加以改进的做法固然值得肯定,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对相应细节的关注能前置到设计源头。毕竟,公共空间的设计,不能单纯考量基础性的功能,乘客隐私等诉求也该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量,这样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地铁建设。
要明晰的是,在超大型城市公共服务的语境下,对市民细微需求的重视,认真倾听民众的意见建议,确保多方参与,恰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的生动注脚。也因此,对更多城市而言,当地相关单位优化“防走光”的做法,既有可借鉴之处,同时也是一个提醒。
总而言之,在公共建设中,将隐私等细节考量前置于设计理念之中,多些提前预判,在今天已经越来越重要。唯有如此,方能在公共服务的细微之处展现人文关怀,让城市因为这些暖心的细节而更加宜居、更具魅力。
撰稿 / 和生(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