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证实鸟类具备存储数据的能力,速度达 2MB/s

内容摘要IT之家 7 月 29 日消息,音乐与科学爱好者本恩・乔丹(Benn Jordan)近日通过一项独特的实验揭示了一些鸟类可能具备存储和检索数字数据的能力。他将一张鸟的 PNG 素描图转换为音频波形,尝试将其嵌入一只年轻椋鸟的歌声记忆中,以便

联系电话:400-962-3929

IT之家 7 月 29 日消息,音乐与科学爱好者本恩・乔丹(Benn Jordan)近日通过一项独特的实验揭示了一些鸟类可能具备存储和检索数字数据的能力。他将一张鸟的 PNG 素描图转换为音频波形,尝试将其嵌入一只年轻椋鸟的歌声记忆中,以便日后以图像形式检索出来。乔丹将这一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并分享到了 YouTube 上。据他的计算,这种基于鸟类的数据传输系统理论上可以达到大约 2MB/s 的数据传输速度。不过,乔丹本人承认这一速度存在一些限制和前提条件。

IT之家注意到,在视频的开场部分,乔丹介绍了实验的背景考虑因素。例如,他解释了为何没有选择以模仿能力著称的鹦鹉来进行这次 PNG 数据存储与检索测试。实际上,鸣禽在动物界中拥有最为发达的发声能力,因此成为了最佳选择。鸣禽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它们的鸣管(syrinx),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汇处。通过独立控制的肌肉群,鸣管可以调节音高和速度,从而实现令人惊叹的发声技巧。由于鸣管的双侧结构,甚至可以产生相位和波干涉效应。

此外,视频中还讲述了这只特殊椋鸟的来历。这只鸟在幼年时就离开了鸟巢,被人们在路边发现。年轻的鸣禽通过模仿来学习鸣叫,因此可以被视为存储声音的“空白画布”。而这只由人类抚养长大的特殊椋鸟,对于再现“异类”音频波形 —— 比如相机快门声和带有混响效果的远处人声,表现出了更强的接受能力。

在视频大约 17 分钟处,乔丹开始尝试将一幅鸟的画存入椋鸟的歌声记忆中。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他制作了一张简单的鸟的 PNG 图像,是一幅基本的线条画。随后,乔丹将这个图形输入到频谱合成器中,将其转化为波形,从而能够将图像以音频的形式“播放”给椋鸟听。在录音过程中,乔丹一直在播放这个声音给椋鸟听,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实现了目标。当他回到家,翻阅录制过程中产生的“数 GB”音频文件时,他注意到了一个异常。

有一个小波形吸引了他的注意。当他放大查看时,发现这正是那只鸟的图像,但出现的时间比他用智能手机向椋鸟重放声谱图样本的时间晚得多。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是鸟儿自己生成的鸟类图像。

乔丹称:“这只小鸟成功地学习并模仿了它听到的音频,且在完全相同的频率范围内做到了这一点,有效地传输了大约 176KB 的未压缩信息。”他进一步推测,如果这是一种使用 10:1 数据压缩比的可听文件传输协议,那么这相当于每秒近 2 MB 的信息传输量。尽管存在许多限制和前提条件,但能够在院子里设置一个扬声器,并且理论上可以在鸣禽中存储任何数量的数据的想法,确实令人惊叹。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