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有机肥“穿”防晒衣 雨养麦田增产五成

内容摘要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向南)7月25日,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李廷亮团队透露,他们研发的“旱地小麦夏闲有机复配改土全年覆盖蓄水增产技术”在示范田中成功应用。实打验收结果显示,应用该技术的小麦亩产量达到288公斤,远高于传统雨养小麦200公斤

联系电话:400-962-3929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向南)7月25日,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李廷亮团队透露,他们研发的“旱地小麦夏闲有机复配改土全年覆盖蓄水增产技术”在示范田中成功应用。实打验收结果显示,应用该技术的小麦亩产量达到288公斤,远高于传统雨养小麦200公斤的亩产量。李廷亮解释说,通过为旱地麦田施用有机肥并采取防晒措施,可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播前土壤底墒,从而使小麦增产约50%。

    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有限,约500毫米,且多集中在7月至9月。这期间雨量虽然丰富,但蒸发量也大,导致仅有20%至50%的降水被植物利用。水分不足是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李廷亮介绍,目前山西省的小麦种植主要是在晋南地区的冬小麦,其大量需水的生育期与当地降水季节错位。在每年的7月至9月夏闲期,有效蓄集降水并转化为播前土壤底墒,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的关键。

    李廷亮团队依托“西北区中低产田种养结合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黄土高原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项目,经多年试验研究与示范,创新性提出了技术方案。该技术包括在小麦收割后施用特定有机复混肥,深翻土壤以混合秸秆和残茬,并使用遮阳网覆盖地面。冬小麦播前,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入化肥,并采用垄膜沟播模式种植小麦。李廷亮解释说,这一系列措施协同作用,构建了优质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了雨水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了小麦产量。

    在晋南地区的试验田中,采用此技术的小麦产量达到了353公斤/亩,远高于传统雨养方式。此外,在洪洞县示范田的实打验收中也取得了相似的成果。李廷亮表示,该技术将在山西晋南的旱地小麦种植区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推动有机旱作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持。目前,李廷亮团队与洪洞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在该县建立了百亩示范田,以展示并推广这项技术。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