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破译人体衰老的蛋白密码

内容摘要本报讯(记者王兆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曲静联合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张维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杨家印,首次从蛋白质时空维度,系统解析了人体器官衰老的显著异质性及其动态架构。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系统绘制跨越生命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讯(记者王兆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曲静联合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张维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杨家印,首次从蛋白质时空维度,系统解析了人体器官衰老的显著异质性及其动态架构。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

系统绘制跨越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动态全景图谱,解析器官及系统尺度下蛋白质网络的重编程规律,对于识别衰老的核心驱动因素并确立干预靶标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前沿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团队构建了覆盖13种人类组织的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深度分析揭示,30岁左右为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同期主动脉也出现稳态偏移。45岁至55岁为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绝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激增。值得注意的是,主动脉蛋白质组在此过程中的重塑最为剧烈,其分泌组与循环血浆蛋白质组动态谱呈现强共演变特征,提示衰老相关分泌因子可能是介导衰老信号系统性传播的枢纽机制。

团队锁定关键分泌因子展开功能解析。代表性范例GAS6在衰老主动脉组织及循环系统中呈现跨尺度显著富集,体外功能研究证实,GAS6可直接驱动人类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衰老表型。与之类似的GPNMB、COMP、HTRA1、IGFBP7等衰老相关分泌因子也被证实可直接诱导血管细胞衰老。这些结果确证了“衰老扩散”理论的核心原则,即局部衰老组织通过特异性分泌因子驱动远端器官衰老级联,从而将衰老研究的范式从聚焦传统细胞内分子机制拓展至器官间通信网络的系统维度。

相关论文信息:

10.1016/j.cell.2025.06.047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