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海洋热浪驱动机制揭示

内容摘要【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夏凡 通讯员姚瑶)7月25日,记者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获悉,该校讲席教授张东晓和助理教授陈云天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曾振中等国内外科研人员,构建了全球首个基于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数据的混合层热收支诊断框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夏凡 通讯员姚瑶)7月25日,记者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获悉,该校讲席教授张东晓和助理教授陈云天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曾振中等国内外科研人员,构建了全球首个基于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数据的混合层热收支诊断框架,系统揭示了2023年席卷全球的极端海洋热浪的相关机制,为理解和预测未来极端海洋事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海洋热浪是指海洋水温在一段时间内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现象,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被视为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指标。202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含量均创历史新高。作为地球气候的“总调节器”,全球海洋为何也同步“发烧”至历史极值?

    科研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利用ECCO2(海洋环流与气候评估二期计划)高分辨率日尺度海洋深层的数据资料,开展混合层热收支分析,定量刻画了2023年全球海洋热浪在强度、持续时间和空间覆盖上的空前特征,首次厘清了全球四大关键海区热浪的不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短波通量增强和混合层变浅,西南太平洋云量减少和平流增加,而热带东太平洋海洋平流增加。”论文第一作者、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博士后董天云说。

    据介绍,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对于揭示此类复杂气候现象的内在机制、提升全球气候预测能力和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构建基于物理机制的预报系统、强化海洋多要素实时监测,以及深入开展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研究,对于应对未来气候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