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河流源区径流水源解析的新方法和新认识

内容摘要准确解析径流水源组成是正确认知高原寒区径流变化驱动机制、准确预估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的关键。西南河流源区冰川冻土广布、地形复杂,致使径流水源组成极其复杂。传统研究方法适用性低且不确定性大,已有研究对源区径流水源组成存在较大分歧,亟须完善径流水

联系电话:400-962-3929

准确解析径流水源组成是正确认知高原寒区径流变化驱动机制、准确预估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的关键。西南河流源区冰川冻土广布、地形复杂,致使径流水源组成极其复杂。传统研究方法适用性低且不确定性大,已有研究对源区径流水源组成存在较大分歧,亟须完善径流水源解析理论与方法框架。

在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我国科研团队创建了高原寒区径流水源动态解析理论,成为水文学的重要理论创新。

他们提出了多元示踪能谱方法,创造性运用多元示踪技术,建立源区河川径流水源组成的“指纹”图谱,实现了水源解析方法从半定量到定量化的飞跃。

同时,在多水源动态协同机制基础上,科研人员建立了气候变化驱动下水文-植被-土壤-冰雪耦合系统复杂相互作用的表征方法,实现了气候和下垫面协同变化下径流水源的动态解析。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科研人员构建了集成水文水动力学、同位素示踪和能量过程多因素统一的水源解析综合模型,为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新工具。与欧美主流方法相比,新方法对水源解析的不确定性降低了约40%。

基于上述理论方法,学者们收获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学认识。

第一,在水源组成方面,科研人员发现西南源区五条河流的冰川径流贡献均不足5%。这一新发现纠正了欧美传统研究对该地区径流组成中冰川贡献的高估偏差,颠覆了“冰川退缩将导致源区河流水资源显著减少”的固有认知。同时,研究为“高原跨流域深层地下水补给”科学假说提供了新证据,为理解雅鲁藏布江水量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研究获得了源区径流变化规律的科学新认知。例如,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西南源区径流以30~40年为周期、以北纬32°为分界的南北镜像对称变化规律。并且,受上游冰冻圈退化和下游水库削峰影响,研究发现径流年内分配均呈坦化趋势。

第三,研究揭示了西南河流源区未来径流呈先减小后增加的“非单调”趋势和空间变异格局,其中未来百年总体呈温和增加的趋势,纠正了以往研究的偏差。

总之,这些围绕水源动态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破解了传统方法对复杂水源解析不充分、不确定性大的难题,解析了融冰水源和跨流域深层地下水对径流的贡献,颠覆了已有认知,建立了西南源区径流水源组成的新基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