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沙漠里放了10万头黑猪:解决世界级治沙难题

内容摘要快科技7月14日消息,或许,只有中国人,治理沙漠才是认真的,而且充满了智慧!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处黄河中游的南缘,东西长约400千米,东部宽15-20千米,西部宽50千米,面积约1.863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沙漠,

联系电话:400-962-3929

快科技7月14日消息,或许,只有中国人,治理沙漠才是认真的,而且充满了智慧!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处黄河中游的南缘,东西长约400千米,东部宽15-20千米,西部宽50千米,面积约1.863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中国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治沙,库布齐沙漠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超过1/3的面积变成绿洲,沙丘整体高度下降了一半,每年流入黄河的黄沙减少上亿吨,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明显恢复,10多万人摆脱贫困。

治理沙漠是一项综合工程,靠的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管齐下,其中不乏中国式创新,比如用黑猪治沙。

早在2013年,就有人发现了拥猪治沙的潜力,当然不是普通家猪,而是沙漠红山猪,其拥有50米的超大活动空间,甚至能越过1.4米高的栅栏。

2018年开始,有团队带着800头黑猪进入库布齐沙漠。

猪天生爱拱地,一头猪一天能把5平方米的硬沙层拱得松松软软,就像翻过的农田。

在猪食里掺上草籽,吃进肚子没消化完,拉出来就埋进了沙里。

加上猪粪一发酵,有了天然有机肥;而猪尿一渗如,水分也有了有了。

就是这套“拱地—播种—施肥”的组合拳,沙漠里就能种草了。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监测数据显示,三年时间,治理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不到5%达到96%,耐旱的梭梭树成活率高达85%,1800亩流动沙丘直接变身来年改天,而且地下水位五年涨了1.2米,雨水渗透率翻了3倍。

几年下来,先后投入治沙的猪达到了10万头之多。

另外,沙漠里喂养的猪活动量大,肉质紧实,肌苷酸含量比普通猪肉高6倍,味道更香,价格比普通猪肉高不少,平均每户年收入额外增加了3万元。

2022年后,库布齐治沙项目用上了无人机监测系统,可以定期扫沙地,生成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地图,从而精准安排猪群去哪儿拱、草籽撒哪儿,治理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15%!

还有光伏板,不仅可以给猪遮阳,还给设备供电。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李教授评价说:“这模式把生态修复和致富结合得天衣无缝,堪称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标杆。”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专家来考察时都惊呆了:“中国这法子,硬是把全球环保的规则给改写了!”

当然,用猪治沙只是我国治理沙漠环境浩大工程中的一环,更多沙漠正在慢慢变绿。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上方文Q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