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布望远镜首次揭示五颗濒死恒星尘壳结构,破解宇宙尘埃起源线索

内容摘要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科学家通过 NASA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观测发现,沃尔夫-拉叶星(Wolf-Rayet stars)产生的碳基尘埃可在严苛太空环境中长期存在。沃尔夫-拉叶星是大质量恒星生命末期的形态,这类恒星死亡时释放的

联系电话:400-962-3929

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科学家通过 NASA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观测发现,沃尔夫-拉叶星(Wolf-Rayet stars)产生的碳基尘埃可在严苛太空环境中长期存在。

沃尔夫-拉叶星是大质量恒星生命末期的形态,这类恒星死亡时释放的星风在伴星作用下,会凝结形成碳尘壳。

▲ 红外波段拍摄的沃尔夫-拉叶星 WR48a(左)和 WR112(右)

研究负责人、安柏瑞德航空大学教授诺埃尔・理查森(Noel Richardson)表示,“其本质上是高度演化的大质量恒星,外层氢元素完全耗尽,其核心正在进行氦核聚变,意味着生命周期接近终结。”

此前,此类尘壳仅在 WR-140 恒星周围被大规模观测到。借助韦布望远镜,团队新增观测了四颗沃尔夫-拉叶星系统,发现每个系统周围均存在多个类似 WR-140 的尘埃壳层。

“我们不仅证实这些尘埃能长期存续并扩散至太空,更发现该现象并非单一系统独有”,理查森强调。

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OIRLab)天文学家瑞安・刘(Ryan Lau)补充道:“观测证明沃尔夫-拉叶星产生的尘埃能在极端恒星环境中存活,且在其他系统中重现了 WR-140 的尘壳分布模式。”

▲ 沃尔夫-拉叶星 WR 140

研究表明,这些碳尘可能存续数个世纪,或将改变恒星形成原料的传统认知。团队下一步计划通过光谱分析确定尘埃化学成分。瑞安・刘表示,“这些尘埃最终去向何方?我们还需解析其具体颗粒组成与物理特性,以评估其对星际介质的化学贡献。”

安柏瑞德大学本科生科里・凯尔(Corey Kehl)表示:“参与科研工作堪称科学家的精髓体现。在这里,本科所学的物理原理真实应用于实践。”

IT之家查询获悉,相关成果已于 7 月 7 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DOI 10.3847/1538-4357 / addf30),为宇宙尘埃起源及新恒星形成机制提供关键证据。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