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机器人产业:从“新赛道”奔向“主赛道”

内容摘要    ◎本报记者 刘 侠  实习生 郑 好    乐聚机器人“夸父”化身交通劝导员、四足机器“警犬”探路危险场景、高铁接触网巡视机器人精准作业……在四川绵阳,机器人正加速“跑”进当地居民的生活。    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承载地,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记者 刘 侠  实习生 郑 好

    乐聚机器人“夸父”化身交通劝导员、四足机器“警犬”探路危险场景、高铁接触网巡视机器人精准作业……在四川绵阳,机器人正加速“跑”进当地居民的生活。

    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承载地,绵阳锚定“587”产业体系新赛道,聚力构建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推动这一新兴产业从“新赛道”向“主赛道”加速迈进。

    在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链机器人”),穿“小白鞋”的人形机器人正借助吊绳调试步态。这一机器人即将交付客户。“我们的零部件订单已经排至8月,人形机器人整机订单9月已约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公司运营总监颜进介绍。这家扎根绵阳13年的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大脑”(控制系统)与“神经”(底层算法)协同技术,突破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集成的全链条壁垒,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突破可以支撑机器人稳健应对复杂环境。企业的产品在市场持续走俏,更释放出强大“链主效应”——过去依赖沿海供应商的天链机器人,如今吸引了众多电池、磁材等领域的上游企业落户绵阳。

    以天链机器人为引擎,绵阳加速构建“核心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产业闭环,同步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建设。数据显示,该市79家机器人企业2024年产值超25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3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绵阳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比较优势独特,集国家级科技力量与长虹、富临精工等制造企业资源于一体,工业场景与市场牵引力兼备。”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刘满禄指出,尽管在核心算法、跨学科人才储备上仍需补强,但绵阳已靶向施策:编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绘就产业图谱;依托长虹等链主打造研发飞地,链接前沿技术;推动2家单位入选国家级链主,长虹、九洲电子、天链机器人等3家企业跻身省级标志性产品链主,精准补链强链。

    锚定“587”产业目标,绵阳正以政策赋能加速突破。绵阳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光明介绍,当地将出台《支持特色产业新赛道突破发展若干政策》,依托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强化场景应用,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为目标,以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为支点,为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注入新质动能。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