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内容摘要    【热点追踪】    ◎本报记者 薛 岩    “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针对水、气、土等的环境监测体系已经成熟,但生物多样性监测仍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在7月4日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会议上,生态环

联系电话:400-962-3929

    【热点追踪】

    ◎本报记者 薛 岩

    “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针对水、气、土等的环境监测体系已经成熟,但生物多样性监测仍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在7月4日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表示。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对生物多样性开展有效监测,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补齐生物多样性监测短板,构建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体系是重要手段之一。

    何为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体系?崔鹏介绍,它是一种可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物种智能识别、指数自动计算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体系。通过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环境DNA等前沿技术,它能够对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和水生生物等多类群的变化动态进行监测。

    “以往,由于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监管方法不统一等,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在客观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崔鹏表示,建立智能化监测体系后,可以实时掌握生物的变化动态,实现更为客观、标准的评估。

    作为试点,浙江丽水已成为崔鹏团队探索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的重要实践基地,实现“看图识兽”“听声辨鸟”“基因识鱼”。

    “以鸟类智慧监测体系为例,通过部署鸟类鸣声记录仪,我们实现了鸟类鸣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远距离传输。”崔鹏解释道,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团队已能对鸟类鸣声数据进行智能识别与处理分析,自动生成鸟类综合评估指数,有效监测目标区域鸟类多样性及种群动态。

    候鸟每年随着季节变化沿着稳定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是长距离迁徙的脆弱群体。目前,我国鸟类记录达1505种,其中候鸟超过800种。“中国候鸟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迁徙路线长、受威胁严重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说。

    为加强候鸟保护,我国已采取一系列行动。“但现有的调查监测手段仍较为落后,智能化技术应用占比偏低。”张正旺表示,需开发更多智能化技术,集成遥感、卫星追踪、无人机、红外相机和声纹记录等多维技术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从而精准掌握候鸟的迁徙规律,保护更多候鸟,进而维护生物多样性。

    崔鹏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智能化能力,加快设备与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融合以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并推进智慧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应用和示范推广,以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助力构建更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