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行星盘形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内容摘要6月20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潘刘彬团队在原行星盘形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研究团队挑战了原行星盘孤立形成与演化的传统观点,通过分析星际超音速湍流

联系电话:400-962-3929

6月20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潘刘彬团队在原行星盘形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

?

研究团队挑战了原行星盘孤立形成与演化的传统观点,通过分析星际超音速湍流提供的角动量,成功预言原行星盘尺寸以及角动量与前主序星质量的关系。此前,原行星盘理论模型主要关注盘内物理过程,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理论假设其形成结束于原恒星塌缩并从此孤立演化,这导致许多观测结果难以解释,且与相关理论和数值研究结果相抵触。

该研究提出了新的形成方案:前主序星原行星盘主要通过Bondi-Hoyle吸积周边气体形成,该吸积过程可提供充足的气体质量与角动量。研究的一项核心理论成果是对超音速星际湍流中角动量的统计分析发现了角动量的两个不同贡献及其对尺度的不同依赖关系。

其中,第一个贡献来源于超音速湍流中强烈密度涨落造成的吸积区域几何中心和质量中心的偏差;这一贡献在Bondi-Hoyle吸积捕捉的角动量中占主导, 而此前的研究并未认识到。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唯一通讯作者潘刘彬表示,该研究的理论计算预言了原行星盘尺寸,解释了观测发现的原行星盘角动量与恒星质量之间的关系。论文同时展示了数值模拟中发现的Bondi-Hoyle吸积的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10.1038/s41550-025-02529-3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