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世界难题 见证中国速度

内容摘要    ◎本报记者 何 亮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高铁更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6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中国高铁领域从业者代表分享中国高铁成功之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记者 何 亮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高铁更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6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中国高铁领域从业者代表分享中国高铁成功之道。

    他们坚守自主创新信念,助力中国高铁持续领跑世界。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冯江华是一名高铁科技工作者,他用“三个坚持”概括中国高铁成功的秘诀——坚持建设交通强国目标不动摇、坚持自主创新信念不动摇、坚持协同创新机制不动摇。

    中国高铁的创新历程波澜壮阔,冯江华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2013年,我国确立研发“复兴号”动车组。冯江华受命主持研发牵引与控制系统。他带领团队奔赴各铁路局动车段调研、跟车、测量、采集工况数据、分析处理技术难题。在破解轮轨黏着技术世界性难题时,冯江华团队用往钢轨上喷水、抹油等方式来模拟极复杂的运行条件,不断创新控制策略、优化控制参数,最终实现了世界领先的轮轨黏着利用系数。

    “我们抱着研制世界上最快高速列车这样一个决心,以不服输的韧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突破了高韧性高速牵引系统技术,打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牵引系统产品平台,使‘复兴号’的牵引动力、速度、加速度等关键指标国际领先。”冯江华说。

    时速从3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全球领先的永磁牵引动力技术攻关成为关键之一。在攻关过程中,冯江华带领团队在超过40摄氏度的实验室里连续数月24小时轮流值守,累计完成了多达150GB(吉字节)的试验数据,最终取得实质性突破。

    去年12月29日,全球运营时速最快高铁CR450样车下线,冯江华团队研制的高铁永磁牵引动力技术得到了创新应用,标志着我国高铁开启了“永磁时代”,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他们搭建技术标准体系,让中国高铁实现了从“引进”到“引领”的跨越。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工程师夏健是雅万高铁总体设计负责人。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了哈大高铁、盘营高铁、雅万高铁等高铁建设,扎根海外长达10年。

    作为一名铁路设计者,夏健认为,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是搭建了兼具创新力、适应力和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体系。

    从茫茫雪原的哈大高铁到热带风情的海南环岛高铁,从大漠风沙的兰新高铁到江南水乡的合福高铁,中国高铁技术标准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依托国家战略的支撑和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中国高铁实现了从“引进”到“引领”的跨越。

    工作20余年来,夏健见证了中国高铁设计理念和方式方法的不断革新。同样,随着技术更迭,从手绘图纸到全流程BIM(建筑信息模型)三维设计,从肩扛仪器徒步勘测到自主创新搭建“天空地一体化”勘测技术,这些手段都大幅提升了勘察设计的效率。

    “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高铁规划建设和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设计、施工、装备和运维的完整产业链,这些都是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夏健说。

    他们发明创造各类设备,为中国高铁建设保安全、创优质。

    中国铁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平庆铁路项目职工马小利是一名基层铁路建设者。扎根施工一线30余年,他以工地需求为导向,就地取材、自主钻研,先后研制革新20余种应用于铁路建设的施工设备,被称为工地“发明家”。

    在马小利的成果“工具箱”里,一件用在开掘高铁隧道的“调头神器”是他的得意之作。

    隧道内施工,车辆调头非常困难。开车进入用时10分钟,倒车退出需近1小时,而且油烟大、不安全,甚至影响施工进度。

    身处一线的马小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下定决心,要研发一个帮助隧道内施工车辆原地调头的装置。但难度远超他的想象。他一边画图一边向技术人员请教,加工模型反复探索修改,直到形成了43页标准设计图纸。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探索,马小利和同事成功研发出一个可行走、可升降的调头装置,帮助隧道内车辆自动调头、自动行走,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这个‘调头神器’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施工现场的难题。我认为,这是我最好的发明创造,也是我心中中国高铁成功的密码——坚持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马小利说。(科技日报北京6月19日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