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江苏,做出了“苏超”?

内容摘要来源:创业邦作者丨FTA Group6月5日,世界杯预选赛打响。中国男足对阵印尼,央视体育频道静悄悄。而央视客户端APP,却全场转播了另一场比赛——不是欧洲杯,也不是NBA,而是:苏超!是的,央视频专门为“苏超”开了直播专区,设立入口、场场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来源:创业邦

作者丨FTA Group

6月5日,世界杯预选赛打响。中国男足对阵印尼,央视体育频道静悄悄。

而央视客户端APP,却全场转播了另一场比赛——不是欧洲杯,也不是NBA,而是:

苏超!

是的,央视频专门为“苏超”开了直播专区,设立入口、场场直播。

据江苏省体育局数据,截至6月上旬,苏超累计观众突破18万人次,场均破万。

13支城市队的业余联赛,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节,绝对踢出了超过中甲、中超的关注度。

苏超火了,火得毫无征兆,却又理所当然。

其实事情一开始,大家以为,这不过又是一场业余足球联赛。

大部分球员是老师、快递员、上班族,踢球时间全靠“周末调休”,听起来更像是朋友之间的“约个球”,最多热个三天。

可现实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开赛才三轮,场均观众就突破了一万人。一些城市的主场直接“票秒光”,连体育局都反应不过来,临时申请把比赛场地从中学操场、学院球场,换到了几万人座的奥体中心。

南京、常州、南通等地轮番登上微博热搜,本地文旅局都开始“蹭热点”,做起了“观赛+旅游”的组合套餐。

最夸张的一次,是端午节期间的第三轮。

南通主场爆满,淮安、无锡下起雨,球迷撑着伞站了一整场。常州、镇江则干脆宣布对客队球迷景区免门票,餐饮、住宿、短租平台的订单一下子窜上了高位。

那几天,“苏超”相关的社交话题在全网播放量突破9亿,刷屏程度甚至盖过了职业联赛。

更神奇的是,这一切几乎没有“中心化运作”,联赛由江苏省体育局、文旅厅指导,各地市联合主办,没有央视提前铺垫,没有明星球员站台,也没有大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

真正让“苏超”变成现象级的,是球迷的热情,是城市的情绪,是无数普通人用转发、评论、和段子,把一个省内联赛变成了全民事件。

是的,苏超火了,有人问,苏超能不能全国推广? 

回答是——你可以抄作业,但你未必抄得动。

因为这里有三层优势:

第一层优势

就是江苏的硬件底子

江苏踢得起来“苏超”,是有硬件底气的。

首先是场地够多,而且还都不小。

13个地级市“人均奥体中心”——

南京奥体、徐州奥体、常州奥体、无锡奥体、苏州奥体、南通奥体、连云港奥体、淮安奥体、盐城奥体、扬州奥体、镇江奥体、泰州奥体、宿迁奥体……

几乎个个都有大型体育场,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能办演唱会的那种。

全省万人体育场超过25个,还有数不清的次级体育馆、大学球场、社区训练基地,在全国遥遥领先。

如果说在其他地方,办一场地方联赛,先得发愁有没有地方踢球;

在江苏,场地的烦恼是“哪一个更能装得下观众”。

再说交通。

江苏的高铁网密度是全国第一。

你从苏州到淮安,从南通到镇江,坐高铁像串门,像点外卖,有时候刚刷完朋友圈“今晚球票还有吗?”,半小时人已经坐在客队看台上了。

这就不是普通的“方便”了,而是一种城市之间真实的联动感,是能让“客场观众”成为“常驻人气”的前提条件。

所以单纯在硬件这关,就已经卡住了不少省份。

更重要的是第二层优势:

第二层优势:

散装江苏的斗争美学

江苏人自嘲“散装”,听起来像个缺点,其实恰恰是苏超火起来的文化密码。

所谓“散装”,就是经济体量和分布的平衡感。

江苏GDP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但更平均、下沉。你很难在江苏找到一个“遥遥领先的大哥”和“靠边吃瓜的小弟”。

大家都是几千亿、上万亿体量的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所以苏州瞧不上南京,无锡要挤兑常州,昆山人也不认为自己是苏州人。

没有一家独大,也没有一家掉队,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肯输。

而这,恰好就是“地方内战”最好的生态环境。

你得旗鼓相当,才打得好看;你得分布均衡,才有来有回。因为实力差距不大,每场比赛都得真刀真枪地干,输了还要回去接受全市网民的“口头惩罚”。观众看得过瘾,球员踢得起劲,城市之间也打出了真正的“荣誉感”。

于是,一个联赛,硬是踢成了全省范围的“梗制造机”。

苏锡常连败之后,被网友封为“吴三跪”;常州输多了,名字开始不断缩水,从“常州”变“吊州”,再到“巾州”、最后成了“丨丨”;

车牌号段也没能幸免,苏E苏B苏D被组合成一个新绰号——“EBD糟”(一比吊糟)。

这种“嘴仗式的团结”,就是江苏特有的精神资产。

它看起来很散,其实支撑的是一种城市之间“谁也不服、谁也不怕”的平等感。

上次“南通对南京”,场上比分是2:1,场下直接贴脸喊话“叫南哥”。这事要是放到别的省,地级市敢这么整?怕是早被喷上热搜说“不讲规矩”了。

如果一个省没有足够的“市与市之间平视的结构”,没有公共话语空间能容纳这么多“互喷又互卷”的能量,那就很难把“内战”变成“主场狂欢”。

当然,最深层的还是在第三层:

第三层优势:

江苏球迷的真诚

说到底,苏超真正能点着那把火,是江苏的球迷的真诚。

他们曾经是全国最幸福的一群人。

2020年,江苏苏宁站上中超之巅,全省球迷热泪盈眶。

可几个月之后,一纸通知,球队停运,主队解散。球迷群里,有人收藏了亲签球衣,有人每天刷论坛等复活的消息,还有人在地铁站贴上“江苏队回不来,但我们还在”的纸条。

很多人没有真的放下过足球,但他们失去了一个可以倾注热爱的出口。

所以,当苏超的消息传出——“13座城市,每队限3名职业球员,其他都是本地业余爱好者”——那一瞬间,好像真有一道光重新照进了这些球迷的生活。

他们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就投入进来了:

有人做数据统计表,记录每一轮进球、换人、观众人数;

有人连夜设计球衣,把“盐水鸭”印在队服上;

有人把客队球迷当贵宾接待,送特产、领打卡;

更有球迷直接上场参赛,上一周还是看台上摇旗呐喊,这一周就成了场上拼命奔跑的“自己人”。

这种联赛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有多少球星,而是因为场上那22个人,很可能是你公司楼下的保安,是你孩子的美术老师,是你邻居家的大哥。

场上的人也知道,虽然他们的战术不复杂,传接也不精细,但每一脚传球,每一次犯规,每一个进球后的高举双手,都是为了“这座城”的脸面和荣誉,那种不服输的劲头,比任何高薪职业球员的走位都动人。

场上场下,大家都知道,这里是“这就是我自己的城市,我自己的朋友,我自己的主场。”

足球也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就是你和兄弟们,一起为你们的地方,踢一场能让街坊邻居都记得住的比赛。

苏超没有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它甚至没有改变谁的命运。

但它做了一件意义极大的事:

让人们重新相信,足球这件事,还值得信。

在这个越来越多情感被消费掉的年代,还能有一群人,真心实意地爱着一件事,并且为它集体行动、相互感染,这本身就是一种罕见的社会能量。

而苏超,就是那根引线。

甚至对中国足球来说,苏超是一次重启键。

没有口号,没有高层设计,没有宏大叙事,靠的仅仅是最草根的热爱。

对全国其他城市来说,苏超也留下一些不那么喧哗的问题:

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一件事,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人聚到一块儿?

有没有一种机制,可以让普通人觉得“我参与、我有贡献”?

有没有那么一场比赛、一条街道、一次夜晚,能把人们的精神状态真正点亮?

有些地方,场馆修了,没人用;资源堆了,不流通;赛事办了,却看的人寥寥。

可苏超告诉我们:

当你把参与权和情感权还给民间,一切就会重新动起来!

有些火,是可以从民间重新点燃的。 

那火,未必烧出奇迹,

但够温暖,够真实,够让人想走过去靠一靠。

这就足够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