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卷之外的人生答卷——院士的高考往事

内容摘要2025年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时。这场关于试卷、拼搏与梦想的较量,早已超越考试本身,成为无数人青春最滚烫的注脚。其实,那些在科研领域摘星揽月的科学家们,也曾是考场上紧张忐忑的少年。他们中有人经历过名落孙山的挫败,有人在填报志愿时与理想擦肩

联系电话:400-962-3929

2025年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时。这场关于试卷、拼搏与梦想的较量,早已超越考试本身,成为无数人青春最滚烫的注脚。

其实,那些在科研领域摘星揽月的科学家们,也曾是考场上紧张忐忑的少年。他们中有人经历过名落孙山的挫败,有人在填报志愿时与理想擦肩而过,却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以破局者的姿态选择了科学之路。

高考,这场牵动无数人心的大考,不仅承载着个人的梦想,更串联起无数人的青春记忆。

那些在科研领域光芒万丈的科学家们,也曾经历过高考的洗礼。他们的故事里,有挫折,有坚守,更有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进他们的高考岁月,探寻那些影响一生的选择与坚持。

钱伟长:高考物理5分,

逆袭为物理学家

我国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中国科学界杰出的“三钱”,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颇有建树。

或许大众并不知道,这位科学界巨匠在当年考大学时,中文、历史都考了满分,而物理只考了5分。也正因为突出的中文和历史成绩,1931年,19岁的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双百成绩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高中时期留影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就在钱伟长刚踏入清华大学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这使得钱伟长思想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在当时,他认为学好物理学,造出飞机大炮,能够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于是钱伟长向学校提出转系申请,希望转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但学校要求十分严格,且当时他物理分数很低,时任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因着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最终,吴有训同意其在物理系试读,但要求一年后钱伟长数理化成绩必须达到70分,否则不能在物理系学下去。

为达到转系要求,钱伟长废寝忘食地学习,经过一年的刻苦努力,他所有的理科成绩都达标了,他得以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继续读下去。经过持续的不懈努力,毕业时,他已成为物理系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此后,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对我国力学的深入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赵梓森:偏科少年,为梦想两次高考

赵梓森,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年时期的他曾带着弟弟花了几天时间制作矿石收音机,他们爬上高高的屋顶,却未能接收到信号。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投身科学研究,让光纤通信成为横跨千万里的“信息纽带”。

少年赵梓森在学校里,爱上了做模型飞机、自造玩具……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发明创造,让他的数理化成绩变得非常优秀,但也展示出了一个典型偏科少年让人忧心的一面。需要背诵的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他常常距离及格线都很远。

1942年,少年赵梓森在制作飞机模型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母亲对他的警告振聋发聩:“即使不喜欢你也要学,起码要及格,否则你就考不上大学,没有实现梦想的基础。”1949年,高中毕业的赵梓森要考大学,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报考了浙江大学农学院。但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让他认识到这不是适合自己深耕的领域。

他下定决心,重新高考。尽管家中拮据,开明的母亲依然支持他。第二年,赵梓森考上复旦大学,“报的是物理系,结果因为成绩没达到,被录到中文系”。这一次,赵梓森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放弃复旦,辗转来到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电机系并入交通大学。赵梓森如愿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电子通信学科,“由于专业都是自己喜爱的,所以门门课程都是优秀”。

“好专业比名牌大学更重要。”若干年后,面对青少年高考专业如何选择的提问,赵梓森用自己的成长历程现身说法,“要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将来一定有前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童坦君:天地广阔,并非一考

定终身

童坦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出生的他经历了抗日战争,亲眼看见过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

初二学期的童坦君,不幸染上结核病休学两年。但在休学期间,他在家里看了很多文史方面的书籍。因为这段经历,他的文科成绩非常优秀。

1953年12月,童坦君在光实中学就读时

获得高中组作文比赛第一名的奖品,

此日记本童坦君使用多年并精心珍藏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54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参加高考的童坦君十分紧张,要考哪所学校、学习哪个专业都是未知数,但童年经历让他怀揣着一颗想要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的心。

高考的时候,童坦君在语文的作文题目上发挥失利,心情也变得忧心忡忡。那时候高考发榜是寄信的形式,但其实在寄信以前,早就有名单登在报纸上。回忆起高考放榜的那一天,童坦君仍难掩激动之情,那天一大早他就跑到街上等着那份刊登着录取名单的报纸。在报纸上,北京医学院的录取名单中看到了他的名字。

其实本打算报考清华大学工科专业的他,因为身体原因及在老师的建议下,最终报考了医学专业。他想,学医也可以为人民服务,给老百姓、解放军看病也是为国出力的一种方式。

因着自身的经历,童坦君曾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说:“要定下心来,不要想太多,踏踏实实,好好准备。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但高考也不是一考定终身。其实,进入高校以后也有很多机会……当自己更加成熟了、知识面更开阔了、社会经历更多了,你也可以有其他选择。所以,高考也不用过分紧张,天地很广阔。”

李曙光:“高考不是结束,

而是人生新的起点”

李曙光,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小时候的他曾是个长期在及格线上徘徊的“丙等生”,相当于刚刚及格。四年级时,李曙光因手臂骨折,休学半年只能留级。复学后,李曙光在学习方面开窍,成绩一路优异。

图片

1960年,李曙光高中毕业时的照片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