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全球陆地土壤湿度急剧下降

内容摘要本报讯(记者刁雯蕙)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剑利团队联合国际团队,结合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和全球水文变化数据,以创新分析方法估算了过去40年陆地水储量变化,揭示了全球陆地土壤湿度急剧下降,大量陆地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为了解陆地水储量剧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讯(记者刁雯蕙)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剑利团队联合国际团队,结合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和全球水文变化数据,以创新分析方法估算了过去40年陆地水储量变化,揭示了全球陆地土壤湿度急剧下降,大量陆地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为了解陆地水储量剧减和海平面上升背后的驱动因素提供了新见解。日前,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

地极运动反映了地球系统内的质量分布,因此,整合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的模型及观测结果尤为重要。然而,以往技术难以测量陆地水储量,特别是地下水和根部区域的土壤湿度。

为此,研究人员利用重力恢复及气候实验卫星和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监测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并结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及地极运动数据,了解全球陆地水储量的流失模式。

格陵兰融冰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每年使海平面上升约0.8毫米。此次研究发现,2000年至2002年间,全球陆地水储量明显下降,共有16140亿吨水流入海洋,是格陵兰融冰量的两倍,相当于使海平面上升4.5毫米;此后,陆地水储量持续缓慢减少,且未有任何恢复迹象。

此外,相比1979年至1999年,2003年至2021年间全球陆地平均土壤湿度明显下降。地极在2003年至2011年间向东经93°方向偏移58厘米。该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土壤湿度持续下降,使得陆地水储量减少。

研究团队指出,全球气候暖化、降雨模式改变、海洋温度升高导致的降水不足以及蒸散量稳定,可能是造成陆地水储量骤减的关键因素。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土壤湿度资料显示,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陆地水储量流失显著;亚洲和欧洲的陆地水储量在2000年至2002年间急剧减少,受影响地区由东北亚及东欧扩展至东亚、中亚及中欧等地。

相关论文信息:

10.1126/science.adq6529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