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踪的百家SaaS公司中 近90%实现盈利 其秘密在于:业务均衡

内容摘要因研究工作需要,我长期追踪了已上市的全球近百家SaaS公司。最近发现,它们中的90%已经实现盈利。要知道,3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50%。显然,SaaS行业狂热追求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盈利,毫无争议地成为“好公司”的唯一标准。相比之下,国

联系电话:400-962-3929

因研究工作需要,我长期追踪了已上市的全球近百家SaaS公司。最近发现,它们中的90%已经实现盈利。要知道,3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50%。

显然,SaaS行业狂热追求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盈利,毫无争议地成为“好公司”的唯一标准。

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SaaS公司,还都处于争取“活下去”的阶段;而那些手里还有钱的,则开始追求加速“增长”。

不只是国内,其实全球SaaS创业走的都是这个路径。但实际上,这种SaaS创业路径并非最佳,而弯路只是新行业发展中的一种代价。

从大面积亏损,到短期内转为规模盈利,这已经说明,SaaS创业一定还有更优的路径。

实际上,关于SaaS创业方法的探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比如:从PMF到各种xLG(PLG、SLG);从各种销售方法,到引入客户成功。

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可能会有局部的改善,但是在实现盈利方面,似乎是渐行渐远了。

实现盈利,无非是收入覆盖掉成本。然而,这个基本的生意逻辑,体现在SaaS订阅业务上,实现起来就复杂得多。不过,在各种错综复杂的逻辑背后,存在一个简单的逻辑:专业业务的系统性和均衡性,是SaaS企业实现盈利的必要条件。

我们知道,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SaaS业务,都需要4个专业业务的支持,才能运行起来。

所谓系统性,是指各专业业务的完备性,缺一不可。比如:如果客户成功“名存实亡”,公司一定不会盈利。

而均衡性,是指各业务的专业深度,能实现动态地相互适应和前后匹配。比如:在产品管理业务中,一味强调所谓的“产品力”,或寄希望于PLG起作用,而忽视其它专业,可能活下来都难,更别说盈利了。同样,单纯强调“销售力”,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一个共同的事实是,都会过度增加成本或费用。

这不是说产品管理和订阅销售不重要,而是说4个业务之间的平衡,对于尽早实现盈利更重要。换言之,单项业务强,不如在能做到的较低适应水平上取齐,然后同步提升。

至于怎样才算是平衡,这不能凭感觉,而是凭指标,如:GM、S M、R D、G A等。

那么,是不是4个专业业务,每个都足够强大,就一定能收获预期成果呢?这还真不一定。

因为各个业务都是垂直的,但不应是相互独立的。换言之,还需要一个水平的SaaS业务框架,串联起所有专业部门,以确保各个业务之间收入转化的损失最小。

同样,依据ALAER框架的运营效果好坏,也需要指标来衡量。比如:rule of 40、CAC payback、NRR、GRR等。

实际上,无论是业务均衡,还是框架运营,都是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