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山
近年来,德国持续增加科研预算,不断推动创新领域发展。这一过程中,2005年通过的《研究与创新公约》(PFI)功不可没。新任德国联邦研究、技术和空间部长多萝西·巴尔评价说:“《研究与创新公约》是一个成功的故事。”
独一无二的科学资助模式
近日,在柏林举行的庆祝《研究与创新公约》签署20周年活动中,主管科技的多萝西·巴尔部长致辞说:“20年来,我们与各联邦州和科研机构携手,共同维护德国科研的质量、活力和独立性。由此,我们不仅巩固了德国作为科学中心的地位,也为德国的繁荣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005年6月,时任总理施罗德和联邦研究部长埃德尔加德·布尔曼推动德国政府通过了《研究与创新公约》,旨在保障非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预算,增强其在科研体系中的地位。随后上任的默克尔总理继续大力支持该计划,并努力筹措资金促使PFI组织的资助稳步增长。
2019年,德国政府决定将PFI的第四个协议期持续到2030年,并承诺每年给PFI组织的预算稳定增加3%。这意味着2021年至2030年期间,政府将为非大学科研机构提供约1200亿欧元的资助。PFI成为改变德国科学和创新格局的重要工具,并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科学资助模式。2022年,德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总计近1210亿欧元,其中176亿欧元用于非大学研究机构。
通过PFI获益的非大学研究机构是德国特有的科研组织,主要指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兹联合会以及德国科学基金会。作为德国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它们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具有独特优势。使命导向和专业化是其主要特征。
推动科学体系变得更加高效
通过PFI,德国联邦和州政府保证科学组织未来几年的财务规划安全,使得研究机构可以探索新的相关问题,并为高风险研究创造足够的空间。每年增长3%的基本经费不可小觑。以亥姆霍兹联合会为例,其2023财年基本经费由上年的39.88亿欧元增至41.21亿欧元。如果对比2005年亥姆霍兹联合会的经费只有约22亿欧元,那PEI多年坚持的意义将更加凸显。
在PFI的推动下,德国的科学体系变得更加高效。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分工。PFI将研究机构之间、与大学和企业的高水平合作和网络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可以提供最具吸引力的条件来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2023年PFI资助的四大研究机构员工数量已经增至98500名,其中外国研究人员达到19500名,比2022年增长约1000人。
这些科研组织不仅提供出色的研究,还追求明确的研究政策目标。它们构成了PFI组织战略行动的指导方针。PFI结合了共同的研究政策目标、财务规划保障和改善的框架条件,确保了非大学研究组织的稳定增长和积极发展,并通过它们运营或资助的研究基础设施,构成了德国科学体系的重要支柱。
PFI资助的四大科研机构还是国家和国际合作的推动者,已经成为加强德国科学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莱布尼茨协会为例,2022年和2023年国际合作重点在欧洲,每年合作数量超过5000项。2023年,与欧洲以外的机构建立了约1700个合作关系。从2018年到2022年,莱布尼茨总部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日”活动,平均有120至130名来自德国科学和科学管理部门的人员参加,成为德国科学界的典范。
突破桎梏和壁垒迎接新挑战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PFI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德国5年来没有实现经济的显著增长,甚至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出现经济萎缩。2024年,受600亿欧元预算支出缺口的影响,联邦政府被迫削减了部分科研科目的资助。未来,在政府收入减少和国防支出扩大的影响下,PFI要继续保持3%的年均增长需要德国各界更大的努力和决心。
其次,如何摒弃陈旧的观念,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合作领域,是未来PEI指导德国科学界迈向下一个成功的关键。国际科技发展态势正在发生巨变,亚洲的崛起有目共睹,扩大中德科技合作将是一个双赢的良机。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中德和中欧之间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巴伐利亚州科学部长兼德国科学联席会议主席马库斯·布鲁姆强调:“PFI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对德国未来作为科学中心的真正承诺。我们正处于全球创新竞赛的前沿,这要归功于PFI组织以及无数科学家的智慧。有一点是肯定的:停滞不前从来都不是PFI的精神。我们正以更大的雄心、新的自由和最大程度的合作迎接PFI的下一个20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