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新研究:首次实现大规模人群非接触式高精度房颤诊断

内容摘要快科技5月22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彦教授团队在非接触式房颤监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基于毫米波雷达感知技术的新型诊断系统。这项创新技术首次实现了大规模人群的非接触式高精度房颤诊断,为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开辟了新途径。房

联系电话:400-962-3929

快科技5月22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彦教授团队在非接触式房颤监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基于毫米波雷达感知技术的新型诊断系统。这项创新技术首次实现了大规模人群的非接触式高精度房颤诊断,为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开辟了新途径。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全球发病率持续攀升。在亚太地区,2023年患者人数已达8000万,其中中国患者数量位居首位。我国成年人群房颤患病率为1.6%,其渐进性发展特点使得早期诊断尤为关键。

传统心电图检测虽然准确,但受限于短暂的检测时间和房颤的无症状间歇性发作特点,往往难以及时发现病情。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心脏电-机械耦合机制,通过毫米波雷达捕捉房颤引发的异常胸壁位移。面对机械运动病理学解读的挑战,团队开发了基于知识迁移的网络架构,将百年心电诊断经验转化为机械信号识别能力。

该系统在6258例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卓越性能,灵敏度达0.844,特异度达0.995,不仅能提前预警高风险患者的房颤发作,还可精准追踪治疗后的病情变化。

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自主研发的高精度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可检测毫米级心脏机械运动;创新的AI模型训练方法,通过电-机械耦合机制实现精准诊断。该系统的非接触式特性使其能无缝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支持从健康监测到疾病管理的全周期服务,有望推动心血管健康管理进入智能化、个性化新时代。

中国科大新研究:首次实现大规模人群非接触式高精度房颤诊断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