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弥散矮星系超爱“抱团”

内容摘要    科技日报合肥5月21日电 (记者吴长锋)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观测中发现弥散矮星系超强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晕集聚偏置”现象,为理解暗物质本质、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协同演化提供

联系电话:400-962-3929

    科技日报合肥5月21日电 (记者吴长锋)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观测中发现弥散矮星系超强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晕集聚偏置”现象,为理解暗物质本质、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2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暗物质是一种看不见、不发光的神秘物质,它通过引力悄然塑造着宇宙的结构,主导着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暗物质粒子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暗物质晕(暗晕),星系在暗晕的引力势阱中形成并演化。暗晕在宇宙大尺度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而是呈现“抱团”分布,这种现象被称为暗晕集聚偏置,它为我们理解宇宙大尺度结构及星系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线索。

    研究人员分析斯隆数字巡天项目光学数据时,获得与以往根据大质量星系样本所得经验完全相反的发现:弥散的矮星系更喜欢“抱团”,而致密矮星系更喜欢“单干”。尽管宇宙结构形成理论已经预言了暗晕集聚偏置现象的存在,但长期以来并未从观测中发现确凿的证据支持。此次研究团队的发现,首次为这一预言提供了高置信度的观测支持。

    虽然标准冷暗物质模型是当前解释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的主流理论框架,然而在该框架下,研究团队论证了多种星系形成的物理机制,发现均无法有效解释这一新的发现。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一种考虑暗物质自相互作用的替代模型(SIDM),可以很好地解释暗晕“年龄”和星系密度的关联。“SIDM模型在解释矮星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大尺度上成团分布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这对目前主流的星系形成模型及冷暗物质宇宙学模型均提出了挑战。”王慧元说。

    王慧元介绍,此次研究不仅挑战了现有的星系形成模型,还为理解暗物质本质提供了新线索,向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又近了一步。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