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刻技术 为水熊虫“画”上纳米级“文身”

内容摘要    【新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园园)记者5月13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教授仇旻团队首次采用冰刻技术,在活体生物表面实现精准微纳加工。这些微小的“文身”展现了超高精度的纳米加工技术和极佳的生物相容性,为研制纳米级医疗设备乃至活体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新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园园)记者5月13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教授仇旻团队首次采用冰刻技术,在活体生物表面实现精准微纳加工。这些微小的“文身”展现了超高精度的纳米加工技术和极佳的生物相容性,为研制纳米级医疗设备乃至活体微型机器人带来新曙光。相关论文日前刊发于《纳米快报》。

    “冰刻技术,即把传统光刻加工的光刻胶替换为冰。将电子束打在冰层上直接雕刻出冰模板,避免了洗胶污染,也为其应用于活体生物加工提供了可能。”论文第一作者杨治蓉解释说,冰刻过程中的“冰”,既可以是普通的水冰,也可以是有机分子低温凝结形成的固体。

    5年前,仇旻实验室曾用电子束作刻刀,以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层取代传统光刻胶,完成了精密的“冰刻”。研究团队希望,能将该技术用于微纳尺度的活体生物加工。

    于是,研究团队开始寻找体型微小且耐受力强的活体生物作为实验对象。号称“地表最强生物”的水熊虫进入他们的视野。水熊虫身长不足1毫米,但生存能力极强,对极端温度、极端脱水、强辐射、高压及有毒环境的耐受力也很强。

    实验过程充满挑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治蓉的科研日常便是通过显微镜从挖来的苔藓中寻找水熊虫。在实验中,杨治蓉先让水熊虫进入具有强抗逆性的隐生状态,此时其代谢几乎停止。紧接着,她将特制的纳米有机冰膜覆盖在水熊虫身上。随后,经过电子束曝光,指定区域的纳米冰膜变为常温稳定的固体图案,为水熊虫“文身”便成功了。

    后续实验发现,为水熊虫量身定制的“文身”即使经过拉伸、溶剂浸泡和干燥处理,依然牢固如初。

    这项成果为微生物传感、仿生器件和活体微型机器人等研发开辟了新路径。“未来科研人员或许可将冰刻技术应用于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通过生命系统与机电系统的深度融合,获得远超非生物组件的性能优势。”杨治蓉认为,这项技术有望打开生物微观世界的新大门,推动纳米技术在多领域创新发展。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