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秘豆科植物待“菌”之道

内容摘要本报讯(见习记者江庆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发现,豆科植物具有一套巧妙的“信号识别系统”,能够精准辨别根瘤菌,细胞质内的类受体激酶蛋白MtLICK1/2在识别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解答了豆科植物如何与根瘤菌“友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讯(见习记者江庆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发现,豆科植物具有一套巧妙的“信号识别系统”,能够精准辨别根瘤菌,细胞质内的类受体激酶蛋白MtLICK1/2在识别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解答了豆科植物如何与根瘤菌“友好相处”而又不失警惕的科学问题,为农业绿色发展带来新希望。日前,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

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合作”堪称典范——植物为根瘤菌提供住所(根瘤器官)和食物(光合产物),而根瘤菌则发挥“固氮工厂”的作用,将植物无法直接利用的氮气转化为可吸收的铵态氮。这种共生关系不仅高效环保,还能减少植物生长对化学氮肥的依赖,对可持续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该团队前期研究发现,经过漫长的演化,植物逐步发展出一套“感知系统”,能够通过识别不同长度的几丁质壳聚糖区分“敌友”。更巧妙的是,植物体内存在一套时空特异的“免疫抑制”系统,当共生菌侵染植物细胞时,该系统既可避免过强免疫反应阻碍共生过程,又能确保植物整体组织的免疫防御能力不受损。但此前,这套特殊系统的作用机制并不明晰。

研究团队此次发现,豆科植物具有一套巧妙的“信号识别系统”。当根瘤菌靠近时,植物会分泌一种名为“结瘤因子”的信号分子,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MtNFP和MtLYK3能够识别这一信号,而只有MtLYK3具备“激活开关”的功能。

进一步研究发现,信号在植物细胞内传递时,MtLICK1/2扮演了关键角色。一方面,MtLICK1/2能够帮助植物“开门迎客”,通过与MtLYK3“握手”激活共生信号通路,最终促使植物形成根瘤器官,允许根瘤菌进入植物细胞共生固氮。另一方面,MtLICK1/2还能帮助植物“关门御敌”,在根瘤菌侵染初期迅速抑制免疫反应,避免植物“误伤”根瘤菌;待共生关系建立后,又能精准把控植物的免疫稳态,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染。这种调控模式就像植物的“智能门禁系统”,而MtLICK1/2如同那个既能识别友军又能阻挡敌人的“卫兵”,在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能天然固氮,但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不具备这种能力,生产上依赖大量氮肥。王二涛指出,如果后续能在其他作物中“安装”类似的共生系统,未来或许能让粮食作物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大幅减少化肥使用,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论文信息: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