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催化剂可促进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产物

内容摘要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鹏飞、副教授袁海洋、教授杨化桂团队,以氧化铜(CuO)纳米片为模型材料,探究了厚度对氧化物衍生铜(OD-Cu)残余氧的影响,为设计高效OD-Cu催化剂以实现二氧化碳(CO2)电还原制取多碳产物提供了重要

联系电话:400-962-3929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鹏飞、副教授袁海洋、教授杨化桂团队,以氧化铜(CuO)纳米片为模型材料,探究了厚度对氧化物衍生铜(OD-Cu)残余氧的影响,为设计高效OD-Cu催化剂以实现二氧化碳(CO2)电还原制取多碳产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氧保留效应在CO2电还原反应过程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电化学CO2转化制取绿色燃料和化学品,为缓解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存储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大量催化材料被开发用于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物。铜基材料因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调的结构特性,被广泛视为选择性制取多碳产物(C2+)的主要催化材料体系。在众多铜基催化剂中,OD-Cu因其对高价值C2+产物的优异选择性脱颖而出。

研究团队发现,当CuO纳米片厚度降至1.6 nm时,氧保留能力显著增强,在300-700 mA/cm2的宽电流密度范围内实现了约80%的C2+产物法拉第效率,并在700 mA/cm2条件下达到84.6%的C2+产物选择性峰值。

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氧脱除层数增加,工况还原过程中Cu-CuO结构的底层氧原子难以向外部扩散,这种特性有效促进了*CHO中间体形成以及后续的*OC-CHO偶联反应,进而提升了C2+产物选择性。重构堆叠的Cu-CuO纳米片结构具有强氧保留能力和易再氧化的金属铜位点,这种协同效应优化了OH-吸附和*CO富集,显著促进了C2+产物生成。

?

相关论文信息:10.1002/anie.202423889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