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涛:解码脑机接口技术

内容摘要编者按:2023年5月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我们精选了读者姚昭源的提问,

联系电话:400-962-3929

编者按:2023年5月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我们精选了读者姚昭源的提问,请南开大学医学院讲师明涛发出第一百零二期手书回信。

以求索之问激发科学探讨,以互动回应碰撞科学新知,“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愿成为公众与科学的信使,欢迎你进入“向科学家提问”小程序提问、留言。

?

读者姚昭源:科学家您好,我想知道前几年听过一个称为脑机接口的概念,我很好奇具体要怎么实现?

明涛:脑机接口(BCI)技术是一种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通信链接的创新方法,它允许大脑直接发送指令给外部设备,而无需经过传统的神经肌肉通路。实现脑机接口并非简单地在脑袋上开个洞与计算机相连,其具体技术路径差异很大。从大脑中采集信号主要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类型。

非侵入式:通过外部设备(如头盔或头环)检测头皮表面的微弱脑电信号(EEG)。其优点是完全无创,但信号模糊,质量差,只能识别简单意图,如脑电波打字。

半侵入式:将电极放置在大脑表面(硬脑膜外),这种方法称为ECoG(皮层电图)。它需要手术植入,但无需穿透脑组织。信号质量比非侵入式更好,但弱于侵入式。可用于一些实验性的运动功能恢复。

侵入式:将微电极阵列直接植入大脑皮层,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电信号。优点是信号极其精准(能分辨单个神经元的放电)。缺点是手术风险高,长期可能引发免疫排斥或信号衰减,而且侵入式电极可能被免疫系统包裹,导致信号衰减。

采集到大脑发出的电信号后,需要对这些信号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其质量和可靠性。然后,从信号中提取特征,包括频率、振幅等,这些特征能够反映大脑活动的特定模式。

之后,利用模式识别或机器学习等技术,将提取的特征与用户的意图进行匹配,从而解码大脑信号。解码成功后,根据信号生成相应的指令或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外部设备。

脑机接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医疗康复、残障辅助、虚拟现实和游戏等。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如何确保植入式电极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以及如何避免技术被滥用等。

因此,在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并解决这些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脑机接口技术能够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福祉,而不是成为新的风险和挑战。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