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判刑2年!国内车企开始不宣传智能驾驶:比谁的车更安全

内容摘要快科技4月26日消息,针对国内智能驾驶宣传的乱象,工信部一纸通知,对车企的智驾宣传进行了明确界定,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核心意思有四点。首先,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其次,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第三,不得进

联系电话:400-962-3929

快科技4月26日消息,针对国内智能驾驶宣传的乱象,工信部一纸通知,对车企的智驾宣传进行了明确界定,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核心意思有四点。

首先,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其次,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第三,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第四,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随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发文称,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对于上述规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刊文进行了解读,其提到针对部分车企滥用"L2+"概念、违规演示脱手操作等乱象,明确禁用误导性自动驾驶表述,重申了 "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 。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误导宣传驾驶分心、产品伪劣,将会触碰法律红线。

如此严规下,国内车企的宣传风向已经改变。在上海车展上,车企对智能驾驶辅助的宣传,与两个月前的风格截然不同。

“智驾”“高阶智驾”“无限接近L3”“全场景”“零接管”等描述智能驾驶辅助的标语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驾驶辅助”,甚至有企业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功能时,都会刻意多强调几遍“辅助”特性。

多位车企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夸大或过度宣传智能驾驶辅助,容易导致消费者对其功能边界产生误判,从而引发潜在安全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对驾驶辅助宣传有一定的规范是好事,推动行业发展从激进转向更理性。”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雪花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