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3日讯(记者 成琪)9月19日晚,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携手歌剧《红高粱》主创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歌剧《红高粱》总监制张尧,歌剧《红高粱》作曲郭文景,编剧莫言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进行了深入对谈,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们共同探讨歌剧《红高粱》的制作缘由与改编特色,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感受民族精神。
对谈现场 主办方供图
歌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经典小说《红高粱家族》。相较于其他改编版本,歌剧《红高粱》增加了抗战剧情的篇幅容量,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山东高密乡的九儿、余占鳌、刘罗汉等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关头的觉醒与抗争。
张尧阐述了国家大剧院选择改编《红高粱》的初衷。莫言的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蕴涵着深刻的人性洞察,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歌剧版《红高粱》突出普通民众在民族存亡关头展现出的敢于牺牲和担当的精神,也与当今的时代使命相呼应。他强调,创作和表演者需要用歌剧这门艺术来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文和歌剧音乐有机结合,让观众听懂故事、感受审美。
莫言分享了参与歌剧《红高粱》编剧的心得体会。他认为,歌剧是《红高粱》这个故事最具表现力和爆发力的呈现形式,在创作前期,他通过研究大量优秀歌剧作品,逐步理解歌剧剧本需以“歌诗”方式进行写意抒情,而非单纯叙事。他受家乡油画《雪中的红高粱》启发,将红高粱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剧,象征生命、抗争与民族精神。莫言强调,歌剧是文学与音乐的高度融合,音乐本身已具备独立叙事力量,希望观众能够通过歌剧感受到《红高粱》的情感冲击力。
郭文景向同学们介绍了歌剧的艺术特征与发展历史。歌剧擅长通过咏叹调深度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歌剧音乐是追随着交响乐以及文学流派和思潮的变化而发展的。随着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涌现,歌剧中乐队规模不断扩大,交响思维也极大地影响了歌剧。歌剧音乐不再只是简单的歌曲,而是把人的歌唱融入交响乐的洪流中,一起推动叙事、刻画心理、塑造形象和表现戏剧冲突,远远超出了“歌”的范畴。在创作歌剧《红高粱》时,他特别提出需赴山东采风,深入学习当地音乐。最终将柳腔、茂腔、山东梆子、胶州秧歌等地方戏曲元素融入歌剧《红高粱》,特别是将高密地区的茂腔融入剧中人物“戴老三”的唱段中。希望通过歌剧这一形式,传递一方水土特有的音乐语言。
张莉表示,她尤其喜爱莫言笔下敢爱敢恨的戴九儿,她身上那种自由追求爱与生活的“红高粱精神”以及深沉的家国担当,使她不仅属于抗战时期或八十年代,也亲切地活在今天的我们中间。期待在歌剧《红高粱》中,再次遇见这个始终鲜活的女性身影。
据悉,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将于9月27日至10月3日隆重亮相国家大剧院舞台。
(责任编辑:张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