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

为西部山河“把脉”

2025-08-15 07:065

联系电话:400-962-3929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李忠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定价:98元

李忠东在四川子梅垭口考察。

■本报记者 杨晨

我们常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漫长时光里,地球在岩石沉积、地壳运动、流水冲刷等的作用下,淬炼出多姿多彩的地质奇观。

在中国的西部,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同样保留了地球演化的印记。板块之间的激烈碰撞和拼接,沧海桑田、陆地高原之间的切换更替,使这里地势高亢、地貌复杂、景观多元。

过去20余年间,地质专家、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副所长李忠东一直跋涉于中国西部,从地质角度“把脉”山川地貌,探寻时间留下的痕迹,并积累了丰富的科考和人生阅历。他的所见所想,精编汇集成《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一书。

李忠东强调,这本书不是地理教科书,而是通过实地调查积累的真实记录。本书如同色块拼图般呈现西部景观的多样性,为大众提供科学的参考。

用内科思维剖析外科问题

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源于另一本书——《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后者主要围绕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和荒野田畴的遗址,通过19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四川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历史变迁。2021年,李忠东参加该书发布会,交流中萌生了打造系列丛书的构想:继续从地理、美食等多个方向重新发现四川。

“但如果只写四川,范围又太窄了一些。”他回顾了自己从业以来涉足的区域,几乎横跨整个西部,“如果将四川置于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格局与宏观地貌单元的框架下,更能深刻理解其地质结构、资源禀赋及区域环境的关联性。”所以李忠东决定,将视野拓展为“从地理看西部”。

但这个区域庞大且复杂,如何入手又是一大挑战。十余年来,他常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供稿,沉淀下不少描写西部地质地貌的文章。他从中精选和编辑了27篇,通过不同切面构建了西部风貌的立体图景。

“这些文章并非追求体系完整,重在有代表性。27篇文章似27种不同颜色的色块,拼出了斑斓的西部。”李忠东强调,27篇文章的地理描述范围按照从西北到东南的方向,覆盖了从阿尔泰山到云贵高原的广袤区域。

每一篇文章的撰写,皆源于李忠东旅游地质研究的躬行实践和亲身体悟。例如开篇他便从自己最熟悉的阿尔泰山切入,带读者走进其前山地带的“蓝色河湾”。这正是他主持申报的第一个地质公园项目的所在地。

他也将深有感触的考察历程纳入书中。在“青藏苍茫”章节,他记述了2016年在专业登山队员的带领下,团队深入昆仑山脉海拔5000米左右的无人区域,企图找到上世纪50年代阿什火山爆发的证据。

每一次跋涉,李忠东都试图用地质的思维去剖析地理的问题,向时间的纵深处追溯演化历程。“地质关注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及演化,而地理更关注地球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医学中的内科和外科。”李忠东说。

所以他认为要读懂地理描述的“是什么”,必须从内部去揭示“为什么”。说到这儿,李忠东提到了隐藏在天山北麓的一条地质奇观带:沿着S101省道一路向西的彩色走廊。

大多数人流连于这连绵起伏的彩色海洋,李忠东则着眼于美景背后地质构造的奥秘——准噶尔与塔里木盆地的挤压形成库车、乌鲁木齐等凹陷带,沉积了厚层富含铁质的红色岩层。而后经构造抬升、断层切割暴露,最终在风化作用下被雕琢成以彩色丘陵为核心、局部叠加丹霞及雅丹特征的地貌形态。

地理空间亦是文明的载体,不讲清这地下岩石构造的成因,便无法真正梳理地表文明的脉络。这一点也在书中得以体现。

例如乌鲁木齐凹陷的挤压构造塑造了丹霞崖壁的形态,富含高价铁的岩石形成的红层奠定了景观的物质基础。而这些景观形成的陡壁又成为人类“创作”康家石门子岩画的载体。

除了内容上的逐层剖析,本书也刻意打破单一的空间视角,有关阿里地区的章节便采用了军旅摄影师向文军航拍的镜头,从高处一览苍茫的大地。在描绘喜马拉雅山脉时,则“仰视”雪峰集群,形成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变化的观察视角,或许本身就是李忠东地质研究思维的体现。

“望、闻、问、切”

若将地理与地质研究比作医学的“外科”与“内科”,那么李忠东的探索勘查,恰如中医的“望、闻、问、切”之道——“望”于卫星影像与山野实地,“闻”于民间传说和地名隐喻,“问”于地貌形成之谜,“切”于岩层肌理特征。这一过程,他在书中亦有着墨。

2017年,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文联主席递来了一些自然风景照片,想请李忠东帮忙看看有无申请地质公园的可能。一张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面弧形绝壁,立于川南群山。

地质图定位此地属马边-沐川弧形构造带,靛兰坝向斜核部为早白垩世红砂岩,这恰是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基础。透过卫星图搜索,同一地方似有数处环形绝壁沿河曲分布,李忠东决定到实地一探究竟。

按图索骥至中都河上游南侧的分水岭,他发现海拔1741米的人头山上,有一条东西横亘的刀脊状山脊。而就在这条几乎平直的线形山脊的南侧,连续发育了12个环形大岩壁。

这些大岩壁让李忠东守了三日,待云雾消散时,才得以见到。这让李忠东进一步确定,眼前高立的岩壁就是环崖丹霞。

环崖丹霞被西南当地人称为红圈子,多为半闭合的环形绝壁,“赤色长墙,高悬飞瀑,且隐藏于沟壑与丛林之中”,唯溯流而上,步入沟谷深处,才能见雄奇真容。

传统理论中,环崖丹霞源于白垩纪红层沉积,经构造抬升后,在河流溯源侵蚀与侧向掏蚀的作用下,因重力崩塌形成环形岩壁。令李忠东奇怪的是,马边与屏山交界处的岩圈顶端既无瀑布,亦无河源,此景与传统模式相悖。

当他和其他专家再次查阅地质图时发现,人头山出现环形岩圈的地方,正好是白垩系地层与侏罗系地层的分界线,这也意味着两侧两套地层之间岩石的软硬不同。

有了这一关键细节,李忠东进行了推演:千万年前,当这里还是一片平地时,一条蜿蜒的河流像勺子挖冰淇淋般,在松软的侏罗纪泥岩层上侵蚀出了弧形凹槽。后来地壳运动把整片区域抬升成山,河曲也深嵌于岩层之中。

坚硬的白垩纪砂岩层在山顶顽强挺立,而松软的侏罗纪泥岩层被风雨“蚕食”后,逐渐塌缩成平缓山坡。河流“发现”南侧的泥岩更容易切割,便又“改道向南”。

而古河流在软硬岩交界处雕刻的弧形凹槽逐渐暴露,凝固了河流改道前的“蜿蜒身影”,也就是现在山顶上的多道环形绝壁。

“环崖丹霞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得益于这里的奇特构成,也得益于光阴。”李忠东感叹道。

一份检讨书和两张照片

在这一路上的“望闻问切”中,李忠东也拥有了不少独家“奇遇”。虽然一些故事并没有被收录于书中,却是他一再回味的、同样五彩斑斓的人生点滴。

2002年,李忠东随团队第一次踏入新疆喀纳斯地区。彼时,这里还未被旅游开发,鲜有外人进出。科考队借宿在图瓦人的木屋里,对方听到李忠东一行人将前往山林深处,善意地提醒他们:“哈熊(棕熊)出没,进林子要吹哨!”

可闭塞的村庄寻不见一枚口哨。在杂货店,他们发现了替代品——孩童玩耍的拨浪鼓。当马队步入深林,叮咚鼓声与马蹄声划破了荒野的宁静。

地质科考队员们相视苦笑:“一群大男子们摇着拨浪鼓,是有点滑稽。”但鼓声似乎又在野生动物的领地划出人类存在的界限,这成为了李忠东和同伴们重要的“护身符”。

在外考察,与当地人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

2000年的稻城亚丁仍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游客中心与栈道,只有经幡在风中翻飞。李忠东一行人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资源调查,为后续的旅游开发做准备。

暴雨突袭的黄昏,浑身湿透的考察队在冲古寺附近支起帐篷。一碗稀饭尚未暖透身子,帐篷就突然被掀开。一名当地的藏族同胞一边比划着手势,一边向他们发出警告:“这里是圣山,不能破坏,请马上搬走。”

李忠东马上掏出了相关的许可证,但对方并不认识汉字。纵有万般解释,得到的仍是斩钉截铁的“逐客令”。

可是,往前走,是充满未知的无人区,往后行,还有一日路程才到镇上。

送走“不期而至”的老乡后,李忠东决定留下,并在帐篷外牵起一条绳索,悬挂起锅铲充当“警报器”。“并不是要和对方起冲突,只是如果他再来,这样就有个提醒,我们再‘跑路’。”那一夜,李忠东几乎未眠。

次日,考察队一行人回程路上,又被昨日的那位老乡拦住,非要拉他们去镇上领导那里“要个说法”。交涉未果,李忠东写下了人生的第一份检讨书。

后来,在稻城亚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会议上,李忠东意外见到了那位曾“驱赶”自己的藏族同胞。向人打听后,李忠东才知道,原来他是保护区的一名管理员。以前的不解与委屈瞬间释然:人家不过是在恪尽职守。

在稻城亚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陈述环节,李忠东展示的两张央迈勇雪山照片,起到了关键作用。一张是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1928年留下的黑白影像,另一张是他2000年同角度拍摄的彩照。对比可见,纵使横跨了72年,央迈勇雪山仍然保持着完整的生态结构。

玉麟银甲,风采依旧的背后,守山人功不可没。

李忠东回想起和那位藏族同胞的再次相遇,“我们应该都认出了彼此,但都没说什么”。两人对视的瞬间,已达成了和解的默契。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