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家医院护士团队执起“智数”利器,破解多种护理难题
曾经饱受“膀胱过度活跃症”之苦的30岁女子高敏(化名)渐渐从“尿频尿急”焦虑中脱困,只因跟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护士团队研发的“数字疗法”,每日“打卡”锻炼膀胱功能。
中山三院的病房里,“虚拟护士”向患者直观演示疾病管理要点,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吸引患者认真观看……
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医院专科发现,当护理技术遇上智数AI,临床护理正经历着“人护”走向“智护”的转变,并成为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延伸精准护理触角的关键和趋势。患者担心的“离院即离护”“居家康复锻炼欠缺个性化”等难题也有了破解之法。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图片:记者及受访机构供图
“智数”利器
家庭医疗健康照护平台
通过手机可查看康复小目标
高龄骨折患者在家也能锻炼
作为中山一院骨科、康复科领域的资深护士,黄天雯主任护师入行28年,一直致力于带领护理团队钻研镇痛管理,建设无痛病房。
当下,黄天雯立足患者康复需求和护理难点,结合“医-工-护”开拓创新“数字疗法”,在中山一院“家庭医疗健康照护平台”中破题。记者了解到,该平台将康复目标化整为零,锻炼计划“可视化”,助力着高龄骨折患者等疑难患者闯过骨病带来的“生死挑战”。
84岁的常爷爷(化名)居家一次跌倒,导致左髋部骨折疼痛,在中山一院骨科接受了手术治疗。高龄的他伤情和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叠加,都是围手术期和康复期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后康复,于他而言尤为重要。
如何助常爷爷“闯关”?黄天雯每天跟进团队管床护士的汇报,并一同为常爷爷制定务实型的康复目标:“我们慢慢来,每天进步1%,3个月内达成独立行走500米的小目标就很棒啦。”另一方面,黄天雯及团队鼓励家属写下鼓励日记,作为老人的亲情精神支持。
除了根据疼痛评分制定的冷敷镇痛、音乐镇痛等个性化的镇痛方案外,护士希望常爷爷术后卧床期间也力所能及地“动起来”。
怎样动?家属不懂,爷爷亦怕牵动伤口。在护士的指导下,家属的手机接入了“智慧医疗护理平台”,自此,常爷爷和家属看到了可视化的“时间轴”:术后6小时可尝试踝泵运动——术后24小时可以床边坐起——术后3天在助行器支持下不负重站立……
“在老爷爷可以独立走第5步的时候,我们和家人都纷纷表扬他,没想到老人竟自信满满地说能走10步。”常爷爷锻炼超出预期目标,护士团队都非常欣慰。
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患者术后不可能100天都住院,他们要回归家庭。出院后如何康复锻炼?医护怎样获知其锻炼效果?患者遇到问题怎么办?“患者出院后,住院时使用的‘智慧医疗护理平台’就会转化为‘家庭医疗健康管家’,继续远程指导患者居家康复,随时随地与医护互动。”黄天雯说。
按照护士团队安排的锻炼目标和“时间轴”每天动一动,常爷爷在术后的第3个月,真的实现了独立行走500米的目标。当他回院复诊,医护人员纷纷围绕他竖起拇指,老人家乐得开怀。
“智数”利器
“膀胱管理系统”小程序
AI算法生成个性化方案
患者重拾生活质量和尊严
护士在专科住院患者康复路上的作用十分重要,既是医嘱上传下达的桥梁,更要进行康复宣教、指导、培训,护航患者痊愈。传统护理宣教存在模式标准化、个性化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不同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患者对宣教内容的理解度、治疗的依从度也有待提高。
让患者欣喜的是,像中山一院骨科护理团队,运用智数技术延伸护理触角的不是孤例。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扫一扫病区专用的二维码,点开“膀胱管理系统”小程序,患者和护士就能进入系统,通过数字化平台串联起院前评估、围术期监测、出院随访全流程。
患者像“记日记”般坚持3天记录健康数据,系统就能运用AI算法实时分析患者排尿日记、尿流率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康复方案,实现护理的“多元化”。
曾经饱受“膀胱过度活跃症”之苦的30岁女子高敏(化名)渐渐从尿频、尿急、失禁的焦虑中脱困,只因跟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护士团队研发的系统,每日“打卡”锻炼膀胱功能,获得显著的疗效。更关键的是,症状改善带来心情变化,患者重拾生活质量和尊严,不再因“难言之忍”而尴尬彷徨。
医院数据显示,应用该系统的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评分提升26%,治疗满意度达94.6%,医护协同效能增强。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患者“偷懒”不锻炼,护士在数据停滞三天之后就会打电话去人工随访,询问不锻炼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膀胱管理系统”从研发到诞生,背后离不开医院泌尿外科护理团队的努力。项目负责人樊帆副主任护师介绍,该系统是围绕尿路失禁患者的康复痛点来开发的。该类症状患者康复时间漫长,而传统护理中常遇到的生活方式干预(康复重点)依从性差、出院随访难、患者数量庞大导致的数据梳理难点等问题。如今通过探索出的AI+护理多元应用,这些问题都陆续得到化解。
樊帆介绍,例如有些患者喜欢喝咖啡,系统会对其摄入量进行个性化指导,调整患者的饮水量,减少咖啡因对膀胱的刺激,由此,既能尊重患者的习惯,也可科学计算日常摄入,还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除了动态调整患者饮水计划,系统还可以提供盆底训练及疼痛管理策略。
“智数”利器
“AI+VR精准疗心”模式
临床护理用上“AI+VR”
助乳腺癌患者改善情绪
数字疗法驱动下,临床护理的智数服务陆续“开花”。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乳腺中心护理团队将“症状评估—AI匹配—VR干预”模式(简称“AI+VR精准疗心”模式)用于助力乳腺癌患者心理康复,通过智能算法精准匹配适合患者的VR疗愈内容,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痛苦指数下降。
医院开发的“逸仙症状管理”智能照护平台用在肿瘤科癌症患者照护方面,通过远程监测系统与智能分层管理,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试点数据显示,患者症状评分平均下降0.75分,放疗毒性与并发症风险显著降低,这一创新服务让患者满意度跃升至95%。
此外,在中山三院病房,新引入了“虚拟护士”形象,护士输入文字内容后,系统自动生成虚拟人讲解视频,向患者直观演示疾病管理要点。这种方式既减轻护士重复性工作,又提升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记者还了解到,在中山一院,黄天雯及其带领的护理团队正因累积了前期成功的数字化护理和随访经验,中山一院的“家庭医疗健康照护平台”已经“起航”,逐渐从骨科、康复科和显微外科,推广至内分泌、心内科等专科,让患者得到及时、精准的优质护理。
广州不少护理专家认为,护士用好智数技术,能让优质护理高效提升,护理服务得到延伸,造福更广泛范围。
广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张积慧表示,近年来现代科技手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护理工作“好像长了一对翅膀”:“从过往的电子病历开始,到‘互联网+护理’,科技应用一步步在提升护理工作。比如,医院里护理工作信息化,可以对一些不良事件进行预警;一些慢性病、老年病患者出院后,可以通过远程‘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他进行远程指导,使我们护士的护理服务不仅局限在医院内,也延伸到社区里。相关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还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